对当前网络道德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22 04:36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网络犯罪、网络色情和网络暴力等一系列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也随之涌现。人们在不断促进网络社会“能够如何”的同时,对网络社会中“应当如何”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话题。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网络社会存在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网络道德的本质、网络道德的原则体系和网络道德的主体建设三个方面对此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用来回答什么是网络道德、应遵循什么样的网络道德原则以及网络道德主体如何来实践这些原则等方面的问题。 网络社会是由网络空间以及在其间活动的人构成的具有身份虚拟性、资源共享性、时空压缩性、交往互动性和系统开放性等特征的新型社会。为了使网络社会健康发展,降低和克服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需要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为此形成了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与网络交往特点相适应的、主体的网络行为虚拟性与心理感受真实性相结合的、主要依靠网络道德主体自律来实现的新的行为规范。 文中给出了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基本原则以及个人网络行为原则,前者主要包括整体利益原则、人性关怀原则、公正原则、兼容和允许原则;后者主要包括自主和无害原则、尊重和知情同意原则、互惠和利益平衡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网络社会何去何从最终取决于网络主体行为,为此,作为文章重点部分,最后着重谈了网络道德主体建设。主要从网络道德主体建设的必要性、外在因素、道德内化规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指出其严重性以及网络道德主体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技术对网络道德主体建设具有的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其中知识权力结构、技术监控和管理对主体行为起着外在的约束作用。除此而外,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使网络变成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网络主体在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而要实现网络道德主体自律,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爱”和“慎独”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促使网络道德主体从受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在网络道德建设过程中把道德灌输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648
本文编号:2594494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648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鑫妍;青少年网络文化失衡现象及其调控[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甘霞;从网络道德困境看高科技道德建设的出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敏;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初中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4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9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