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群任;;韩国人的民族精神[J];源流;2005年04期
2 陈呈;;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井永杰;;民族精神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功能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苏怡靓;;程序正义在中国的路径及实现[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5 李璐;;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尚道;程莎莎;林超然;胡韵芳;;守护民族精神的见证 向历史致敬[J];台声;2010年03期
7 杨周相;;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熊春艳;;抗日烽火传桂北 民族精神代代传[J];当代广西;2011年14期
9 孟露;;论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史凌芳;;民族精神的思想本质及其哲学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顾智明;;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品质——兼论航天精神的重要特征[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杨学;;在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6 陈忠安;乔建军;邢跃红;朱向阳;顾敬东;谈永法;;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周俊;;由儒家“气节观”到民族精神现代化[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杨斌庆;;大力弘扬楚先人的民族精神[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9 王平;赵旭东;;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西南六省、区、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协作片第十六次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汪洪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北京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贺锴;让一种力量成为永恒[N];山西日报;2003年
2 沈葵;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动力[N];安徽日报;2005年
3 刘清敏;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N];大连日报;2005年
4 闻学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3年
5 宇文利;何谓民族精神[N];浙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刘阳;民族精神是最核心的软实力[N];人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施艳秋;持续援助凸现至真民族精神[N];苏州日报;2008年
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黄豁;挖掘红色资源,传承民族精神血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周依奇;以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瑞芳;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任大庆;生命的表白[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段维;网络时代版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8 林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吕静;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哲学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刘合行;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捍东;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D];河北大学;2005年
2 左华;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D];河北大学;2004年
3 陈泗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冰;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曹开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勇;中华民族精神与儒学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田海花;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海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凤才;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94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9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