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武汉人人格现代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1:16

  本文关键词:武汉人人格现代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现代化是城市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城市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且还表现在城市文明水平与市民现代化素养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是公民现代人格的再造。2011年,武汉市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奋力拼搏。武汉,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城市的崛起是建立在对自身优势和不足深刻分析基础上的。武汉的优势突出,交通、工业、商贸、教育等资源丰富,但不足也是十分明显。武汉人,即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现在定居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作为一个文明城市体现者,武汉人的形象不佳、素质不高是比较严峻的问题,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明说到底是市民的素养和素质的高度体现。武汉人群体的人格现代化发展,是确保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因素,完善武汉人人格刻不容缓。通过对武汉人人格特征做历史的现实分析和考证,反思武汉人人格发展的优点和缺陷,提出了完善武汉人人格的建设性对策,这对于武汉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明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武汉的建设,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需要完善武汉城市人格和武汉人个体人格,塑造崭新的武汉现代公民,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强烈道德法律责任意识、独特的气质精神的新型武汉人。只有这样的“武汉人”才能展现“大武汉”的魅力和灵魂。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 城市文明 武汉人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评述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1-13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3-14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创新点13-14
  • 第2章 现代化与人格14-21
  • 2.1 相关现代化的理论14-15
  • 2.1.1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14
  • 2.1.2 现代化的实质:人的现代化14-15
  • 2.2 相关人格的理论15-17
  • 2.2.1 人格的内涵及人格现代化理论15-16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16-17
  • 2.2.3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观17
  • 2.3 现代化与城市人格17-21
  • 2.3.1 城市人格的内涵及其特点17-18
  • 2.3.2 不同城市人格比较18-20
  • 2.3.3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人格的变迁20-21
  • 第3章 武汉人人格特征分析21-31
  • 3.1 武汉城市的发展历程21-23
  • 3.1.1 汉口---因商而兴的历史名镇21
  • 3.1.2 武汉---近代中国内陆现代化城市21-22
  • 3.1.3 武汉---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22-23
  • 3.2 武汉人人格代表性特征23-27
  • 3.2.1 市民气息与江湖气息23-24
  • 3.2.2 热情火爆与坚韧温和24-25
  • 3.2.3 包容仗义与尊强踩弱25-26
  • 3.2.4 精明务实与短视功利26-27
  • 3.3 武汉人人格特征反思27-31
  • 3.3.1 武汉人人格特征养成主客观因素分析27-29
  • 3.3.2 武汉人人格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机遇29-31
  • 第4章 完善武汉人人格现代化建设的对策31-38
  • 4.1 凝聚共识:塑造新型现代化城市人格31-34
  • 4.1.1 夯实硬实力: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31-32
  • 4.1.2 提升软实力: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精神32-33
  • 4.1.3 创新文化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汉派文化33-34
  • 4.2 全面推进:完善武汉人集体人格34-36
  • 4.2.1 创建文明城市增强武汉魅力34-35
  • 4.2.2 用汉派文化塑造武汉集体人格35
  • 4.2.3 依靠道德群星塑造武汉集体人格35-36
  • 4.3 立足个体:完善武汉人个体人格36-38
  • 4.3.1 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理想人格36
  • 4.3.2 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6-37
  • 4.3.3 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37-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剑;;美国人格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7年02期

2 刘戈;;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的几个误区[J];学习月刊;2011年24期

3 郑亚丽;;试论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人格教育[J];祖国;2013年22期

4 徐承伟;浅谈强化学生的人格教育[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乔潮,赵万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浅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吕红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01期

7 薛晓红;必须重视青少年良性人格教育[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8 朱红艳;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1期

9 岳震;侯彦琴;;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3期

10 贾迅;;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人格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祥国;;人格教育与创新[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李顺龙;;高职院校人格教育初探[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明章;;浅谈中学生的人格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李明;;构建新型人格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攸根兰;;浅谈特殊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方法[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6 罗晓明;;“人格本位”立说[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沈玉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张志刚;;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赵延顺;;班级管理从人格教育开始[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谭荣;;浅谈董老人格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泓霈;“国学教材”唤醒人格教育[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葛灵丹;把人格教育快快引入校园[N];新华日报;2013年

3 杨伟庆 葛海涛;人格管理未来企业管理的核心[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4 苏瑾 赵社献;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N];河南日报;2001年

5 郭惠民;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N];商洛日报;2006年

6 马依依;人格教育激发学生活力[N];文汇报;2007年

7 市贸促会 李国红;论解放思想与人格教育[N];益阳日报;2006年

8 牛津;人格管理:打破企业的管理盲区[N];经理日报;2008年

9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乡大横河中学 孙海侠;应重视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8年

10 衡阳技师学院 严桂芳;书法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关系[N];衡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红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戴连成;关于语文人格教育认知层面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萍;经亨颐人格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绍珍;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海燕;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赵欣;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劲松;人格教育的文化渊源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格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尚清;新世纪职专生人格教育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韦剑;从价值观澄清到当代人格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娟;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武汉人人格现代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0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e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