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9:05

  本文关键词: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化趋势给人们的生存和交往方式带来改变,同时也对人们的观念意识、文化生活带来影响与冲击。网络传播的出现致使信息在全世界交流,不同国度之间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同时也增加了网民对意识形态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认识我国网络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状,了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好网络境遇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防范措施,对我国网络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简要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包括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对基本内容研究与方法进行系统阐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相关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包括意识型态,网络文化概念、特征,、功能。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状。主要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意识形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主要从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从而引起网络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带来的安全性的思考。第五部分在前半部分做了深入的基础分析。进而对今后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提出对策。包括道德建设,舆论导向,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引领方向问题等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核心观点总结,以及本文的未来研究趋势与重要意义。网络及网络化趋势的蔓延与扩张,不仅整合了科技,同时又放大延伸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时空界域。网络化可以使全世界的人们突破领域限制,交流传递信息,交换商品服务,这种网络虚拟的极大延伸,衍生而来的是更大的监管治理困难,面对网络化的境遇,我们要善于分析、探索、研究,直面网络文化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方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积极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 网络文化 机遇 挑战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G206
【目录】:
  • 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1 引言11-18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的背景11
  • 1.1.2 研究目的11-12
  • 1.1.3 研究的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13-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6-18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16-17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17-18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18-27
  • 2.1 网络文化涵义、特征与功能18-21
  • 2.1.1 互联网络18
  • 2.1.2 网络文化18-19
  • 2.1.3 网络文化的特征19-20
  • 2.1.4 网络文化的功能20-21
  • 2.2 意识形态的概念、特征与功能21-24
  • 2.2.1 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21-22
  • 2.2.2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22
  • 2.2.3 意识形态的功能22-24
  • 2.3 相关理论24-27
  • 2.3.1 意识形态理论24-25
  • 2.3.2 文化领导权理论25-27
  • 3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分析27-31
  • 3.1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全面发展27-28
  • 3.1.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应对国内外形势27
  • 3.1.2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28
  • 3.2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冲击28-31
  •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力28-29
  • 3.2.2 不同利益诉求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29
  • 3.2.3 对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能力不足29-31
  • 4 网络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宏观与微观建构分析31-37
  • 4.1 网络文化互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宏观建构的发展机遇31-33
  • 4.1.1 网络互连全球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影响力31-32
  • 4.1.2 网络内容丰富性展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源32
  • 4.1.3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搭建新的理论平台32-33
  • 4.2 网络互联视域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挑战33-37
  • 4.2.1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33-34
  • 4.2.2 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倾销其价值观34-35
  • 4.2.3 网络文化中的负能量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35-37
  • 5 网络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总体建设维度37-45
  • 5.1 网络互联道德制度规范的有序建设37-38
  • 5.1.1 网络互联图景的道德抉择37-38
  • 5.1.2 建设互联网道德空间的基本路径38
  • 5.2 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舆论导向38-41
  • 5.2.1 把握网络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与制空权39-40
  • 5.2.2 引导和培育网络参与主体积极性的心理机制40-41
  • 5.2.3 做好网络舆论监管工作41
  • 5.3 加强网络理论阵地建设与法制建设41-45
  • 5.3.1 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阵地41-42
  • 5.3.2 通过理论创新挖掘马克思主义内在战力的整合42-43
  • 5.3.3 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安保力度43-44
  • 5.3.4 加快网络法制化进程44-45
  • 6 结论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俊 ,杨光亮;意识形态建设直面网络化[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63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3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d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