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

发布时间:2020-04-27 09:15
【摘要】:社会发展的核心、最终目标和体现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要满足人的两大基本需求,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前者是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而后者,既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又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一个能促进入的发展的社会,应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的社会。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最新阶段,它所指的乃是全体社会成员生活上的全面富裕。这种生活上的全面富裕,一方面表现在社会成员对生活资料占有量上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地体现为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上的极大提高。而决定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其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裕程度,离开了充裕的精神生活,人们就很难谈得上生活质量的提高。由此可知,共同富裕必然地包含着精神生活上的富裕,共同富裕乃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其不仅是对贫穷的否定,同时也是对愚昧和无序的否定。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应是:物质财富的丰裕,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全面充实,健康水平的全面改善,文化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的优美和谐,政治生活的平等自由和社会秩序的有条不紊。也就是说,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应该而且可能使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因为,只有实现这样的共同富裕,才能昭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要求。 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解多侧重于物质层面,而对社会主义精神富裕的关注与研究还亟待加强。所以,本论文以对精神富裕内涵的探讨为起点,接着论证了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精神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作用,随后论文转入对社会主义精神富裕的现状分析,最后论文就社会主义精神富裕的培育和生成对策作了深入和全面的阐述。论文除导论和结束语外,主体部分的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对精神富裕的初步认知。本章首先对精神富裕的内涵作了界定,并对其类型和特征作了阐述,指出精神富裕具有受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隐蔽性和非量化性、历史性和多样化、动态性和稳定化、社会性和个性化、世界性和民族性和理论性和实践性等七大特征。其次,本章探讨了社会主义精神富裕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中国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并对这三种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做了说明。最后,本章对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认为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性,同时二者的协调发展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二章主要是论证了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本章以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从社会主义主义思想中空想社会主义者、马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珊;;“21世纪社会主义”面临挑战[J];共产党员;2011年16期

2 郭晓科;李希光;;中国模式的定义与探索——“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综述[J];探索;2011年03期

3 杨大光;;目标、路径、实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认识[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4 徐海燕;;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J];金融经济;2005年08期

5 周薇;;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康忠全;;小议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1期

7 杨文军;李军林;;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国家消亡”论之比较[J];重庆与世界;2011年13期

8 黄志强;邢赞赞;刘向宇;;一九七八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资本主义观[J];学周刊;2011年18期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知;2005年02期

10 吴雄丞;;一部共产党的“治党通鉴”——评介《共产党通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绪蔼;;改革——重塑社会主义幼年形态[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牛晋芳;;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确立[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傅海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条件分析[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周忠瑜;;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学习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部分论述[A];在党的旗帜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5 刘凤翔;;“三个代表”是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宣言[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6 徐志宏;辛国安;;从历史进程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7 林耀华;黄淑娉;庄孔韶;;中国解放前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8 杨长鑫;;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几个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9 景晖;丁忠兵;;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前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大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解读[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王发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郴州日报;2005年

3 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冯书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N];大连日报;2005年

4 杨绍夫[作者系州政协原副主席];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奉献[N];大理日报(汉);2005年

5 林述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思考[N];福建日报;2005年

6 刘陆文 作者系中共来宾市兴宾区委副书记;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广西日报;2005年

7 任浩明 作者系自治区党校副教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N];广西日报;2005年

8 零燕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广西分行;营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N];广西日报;2005年

9 杨发明;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广元日报;2005年

10 副教授 董国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N];解放军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5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婷婷;效用主义的争论与现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袁聚录;试析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汪青松;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马峰成;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瑾瑾;论社会主义德治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春花;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等收入者[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3 司永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构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张飞岸;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危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冯春;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与矛盾性[D];河南大学;2009年

8 闫莉红;李先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构建[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刘s,

本文编号:2642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42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