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网络化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5:00

  本文关键词:网络化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意识形态”概念自诞生起,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了新的焦点。在本文中,从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入手,对其特征和功能进行梳理;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基于对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网民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之上,归纳得出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对我国社会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在信息化网络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新挑战。最后,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新挑战的方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我国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加强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等。面对全新的挑战,积极探索研究应对之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 网络化 网络意识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一) 论文选题背景9
  •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9-10
  • 二、相关研究综述10-13
  • (一) 国内外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10
  • (二) 国内外学者关于意识形态与网络化研究10-12
  • (三) 几点结论12-13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一) 研究思路13
  • (二) 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意识形态概论14-22
  • 一、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14-16
  • (一) 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14
  • (二)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14-15
  • (三) 意识形态的功能15-16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16-17
  • (一) 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16
  • (二) 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16
  • (三)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作用16-17
  • 三、现代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17-19
  • (一) 非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终结论17-18
  • (二) 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18
  • (三) 简要评论18-19
  • 四、主流意识形态19-22
  • (一) 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19-20
  • (二) 核心价值观20
  • (三)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立党立国的价值基础20-21
  • (四) 网络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21-22
  • 第二章 网络化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22-30
  • 一、互联网发展与网民发展22-25
  • (一) 互联网发展状况22
  • (二) 我国网民结构分析22-24
  • (三) 网民利用互联网状况分析24-25
  • 二、网络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生存与发展的新趋势25-28
  • (一) 网络化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5-26
  • (二) 网络化改变文化传播方式26-27
  • (三) 网络化改变思想政治环境27
  • (四) 网络化改变意识形态斗争方式27-28
  • 三、网络化对繁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28-30
  • (一) 网络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物质技术条件28
  • (二) 网络化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空间28-29
  • (三) 网络化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29-30
  • 第三章 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30-36
  • 一、网络化对价值观的影响30-32
  • (一) 网络化对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30
  • (二) 网络化对时空观产生深刻影响30-31
  • (三) 网络化对生活观产生深刻影响31
  • (四) 网络化对民族国家观产生深刻影响31-32
  • 二、网络化对思想道德的影响32-33
  • (一) 虚拟时空对人格养成的挑战32
  • (二) 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挑战32-33
  • (三) 网络暴力对道德底线的挑战33
  • 三、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33-34
  • (一) 网络传播功能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33
  • (二) 网络社交功能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33-34
  • (三) 网络娱乐功能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34
  • (四) 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消解主流意识形态34
  • 四、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产生的原因解析34-36
  • (一) 意识形态冲突带来“西化”、“分化”斗争34-35
  • (二) 全球化带来文化交流交融交锋35
  • (三) 经济社会变革带来思想观念多元多变多样35
  • (四) 不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带来僵化、泛化倾向35-36
  • 第四章 网络化条件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建议36-41
  •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6
  •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6-37
  • 三、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37-38
  • 四、加强我国网络文化阵地建设38-39
  • 五、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39
  • 六、加强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39-41
  • 结论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武俊;;为互联网文化市场构筑法律“防火墙”[J];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09期

2 唐伟;互联网的文化意义[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姚允杰;;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万靖;;对大学生身处互联网环境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顾胜杰;;移动互联网的精神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08年25期

6 龚维斌;;互联网发展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0期

7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J];司法业务文选;2011年19期

8 李杰;;互联网对政府决策的积极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王升花;;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青年记者;2013年20期

10 梁思奇;;网上斗争不能因战术刻板而耽误战略大局[J];当代广西;2013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德成;;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基本法律问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2 刘海波;;互联网对我国当代制度层面新闻文化的影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关凯;;互联网与文化转型:重构社会变革的形态[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4 于积亮;;网络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键;谁来料理互联网文化大餐?[N];检察日报;2003年

2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出台[N];人民日报;2003年

3 ;互联网:机遇、挑战与前景[N];中国经营报;2001年

4 ;手机+互联网 催生咪客文化[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5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马力;促进互联网文化健康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宋奇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修订解读[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赵文刚;中国互联网走过风雨10周年[N];华夏时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陆晓辉;需求为主导 互联网创新加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记者 刘琼;互联网加薪潮汹涌 加速跑马圈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涛;我国互联网文化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2 缪玺;我国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梁培培;互联网信息消费异化的文化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于浩;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引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5 黎雪;互联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D];辽宁大学;2012年

6 张大川;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二维卡通艺术造型设计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7 曹瑞;互联网商业信息中的非物质文化数据挖掘及空间可视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何敏;[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张景霞;互联网网民身份认知的文化取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伟;中国建设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化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5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