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升华而形成的进步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归纳综合法等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首先,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本文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包容和谐的精神,重德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勤劳俭朴的精神和以孝为本的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民族精神形态。如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先后产生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再次,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包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然后,分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契机。分别从市场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新观点,力求寻找出适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道路。最后,提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路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总之,本文围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时代课题,从理论、历史、现实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D2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一、 绪论9-11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9
- (二) 文献综述9-10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0-11
- (四) 论文的创新点11
-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1-19
- (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2
- (二)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12-19
- 1.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12-13
- 2.自强不息的精神13-14
- 3.包容和谐的精神14-15
- 4.重德精神15-16
- 5.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16-17
- 6.勤劳俭朴的精神17-18
- 7.以孝为本的精神18-19
- 三、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发展19-28
- (一) 中华民族精神由现代到当代的转型19-24
- 1.抗美援朝精神19-20
-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0-21
- 3.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21-22
- 4.雷锋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22-24
- (二)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拓与创新24-28
- 1.“两弹一星”精神24-25
- 2.解放思想的精神25-26
- 3.抗洪精神26-27
- 4.载人航天精神27-28
- 四、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28-31
- (一)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28-29
- (二) 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29-30
- (三) 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30
- (四) 坚持不懈地抓以爱国主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0-31
- 五、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契机31-35
- (一) 市场经济与中华民族精神31-33
-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32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32-33
- (二) 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33
- (三) 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33-35
-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33-34
- 2.科学技术发展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34-35
- 六、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路径35-38
- (一)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35
- (二) 学校教育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35-36
- (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36-38
- 结语38-40
- 参考文献40-4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守金,夏家春;新世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J];学术交流;2003年07期
2 徐久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党史文汇;2003年04期
3 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4期
4 冯祖贻;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5 ;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价格与市场;2003年06期
6 曾宪波;对怎样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张志卿;浅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宋球勋;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J];文明与宣传;2003年05期
10 严智;民族精神的又一次升华[J];文明与宣传;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铁石;王克权;;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本 开展“三格”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田克俭;;科学创新需要一种有力的民族精神支撑[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丽君;;对民族精神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黄小斌;;让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的体验活动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5 黄小斌;;让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的体验活动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前言[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7 王平;赵旭东;;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西南六省、区、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协作片第十六次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玲玲;;也谈发展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池平青;;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唐永进;;弘扬民族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明;两个“纳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福建日报;2003年
2 沈萱文;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小康和战胜非典的精神支撑[N];福建日报;2003年
3 叶家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福建日报;2003年
4 乔法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任重道远[N];发展导报;2003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谷安林;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6 王修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光明日报;2003年
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8 杨鲜兰;顺应时代潮流 弘扬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9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10 王立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旭群;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瑞芳;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5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金化;中国与日本民族精神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朱冰;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晓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宋微;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晓岚;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赵静;中俄民族精神比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于美玲;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常娟娟;日本民族精神培育及其启示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唐璇;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