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对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借鉴

发布时间:2020-05-07 12:42
【摘要】: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孔子首创,经过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和改造,希望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提倡“仁义礼智信”,使人们自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要求。因而,儒家努力塑造一种道德完善的理想人格,培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君子。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先秦儒家思想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们系统地探讨了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基本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其教育观念、教育理想、教育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德教为先、自省内求、见利思义、为政以德等道德教育思想和学思并重、自省修己、启发诱导、身教示范、因材施教、环境塑造等道德教育方法,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孔子处在奴隶制衰亡的社会动荡时期,以“存亡继绝”为己任,提出了以“仁”为核心和最高准则以“恭宽信敏惠”为具体要求的道德教育学说。孔子倡导由“爱亲”推及“爱人”,进而“泛爱众”,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恪守“忠恕之道”。 孟子继承了“仁”的思想,但他目睹“礼”对社会伦理道德制约作用的弱化甚至丧失,于是抛开“礼”,转向“义”,提出“仁”“义”结合,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义是人按照仁的要求具体实践时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就是强调人要学会“爱人”,但要学会爱什么人,在学会爱人的同时,也要懂得憎恶应该憎恶的人,否则就是背离“仁”的精神。 荀子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仁、礼、义”的思想,把“礼”(不同于孔子的“礼”)看做是个人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修身、行事、治国的根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所说的“礼”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特别是评价人的行为的准则,使人与人之间差别有序,各守规矩,各尽职责,实现“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认为,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在社会活动中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要重视道德作为人们内在行为准则的价值,重视“礼”的作用,用“礼”来约束遏制自己的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文化知识宝库”。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但是当时时代社会人格形成的必然方式,还是当时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道德教育会有不同的历史范式,在当代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演变为新形势下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公民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则是最重要的公民素质。当代中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的。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优秀成果不仅为我们民族在历代的文明进步中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需要我们以批判的精神加以继承。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有其自身文明进步的道德追求,具有所处时代的显著特征。然而,今天当我们去审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时,不难发现,这其中有很多思想和方法恰恰是我们今天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需要并倡导的。 本文在深入剖析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目标的基础上,探寻其与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并对此进行改造创新,赋予其崭新的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更好地构建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教育实效,进而为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们要认真借鉴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找到两种教育的有机契合点,积极推动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论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网络文化之中[J];电视时代;2010年02期

2 杨秀治;;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员工思想道德教育[J];城市公共交通;2010年03期

3 吴光章;;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环境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孙洋;;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5 王春英;;浅析权威主义对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3期

6 杨和亭;田茂泉;;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管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琢;孟广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J];新长征;2011年08期

8 杨媚;;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动力机制优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汪立夏;邹小华;李忠;;价值观的变迁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10 吕晓燕;赵雪君;;浅谈红色旅游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J];才智;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雪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系统工程[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祖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反腐倡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志山;;深圳特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邹婵;;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建萍;;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尝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英顺;;少儿图书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A];开放、创新、共享、发展:少儿图书馆论坛2009——第十一届“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少儿图书馆学术暨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创建“十星”级班集体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游朋轩;;浅议韩国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占营;;提高未成年人素质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宁仁清;徐友生;;学校——绿化留守小学生心灵的乐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德和;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要改进[N];光明日报;2004年

2 王东升 记者 龚保华;首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出版[N];吉林日报;2004年

3 张文直;合力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N];陕西日报;2004年

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N];天津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公权;学苑社推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6 记者 孙佳薇;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记者 敖玲芳;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N];六盘水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张红安;青年路小学荣获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N];汉中日报;2009年

9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下)[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9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高春海;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尚伟;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王彬;先秦儒家师道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3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D];暨南大学;2011年

4 文之峰;巴别塔的建造[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康华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及其理论困境[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苏州大学;2010年

9 蒋龙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袁晓晶;先秦儒家对“礼”的精神生命之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2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52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