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6:01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相应的带动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社会进入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时期。道德教育也从传统的道德教育向现代公民道德教育转型。 公民道德就是调整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中公民与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公民道德的核心是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与法律观念为基础。公民道德教育主要用来防止坏的行为,而不是用来塑造优美高尚的、“成圣成贤”人格的那种道德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状况中既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产生,也有道德缺失现象。公民的优秀道德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反映着国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上的变化。在公民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变革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折射与反映。 通过分析公民道德的现状及其深层次的原因,旨在探索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对策。该对策包括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规范、公民道德教育阵地、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以及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通过构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宣传公民道德规范,构建社会转型期主导道德价值观,增强新时期的道德认同感;最后,通过开拓丰富多样的德育渠道和方式、方法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由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构建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就要既立足本国,传承优良道德传统,又要构建体现时代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应当包括公民生命的觉悟教育、公民的个人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加强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教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制定既要体现它的先进性、理想性,还要体现群众性、可操作性。要给广大公民指出什么是至善和理想意义上的高尚,同时道德更需具有现实性,即要有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以适应公民日常的生活和道德要求。结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家庭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规范应该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见义勇为,弘扬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开拓社会、家庭、网络德育资源,优化单位环境,使家庭、学校、网络、单位和社会四个道德教育阵地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特点,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功能互补的机制合力,帮助和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 社会实践是培养和完善道德品质的坚实基础,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是否适宜、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的唯一标准。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向上、富有实效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大众媒体和文艺作品是营造社会氛围的有效途径。大众媒体必须重视和强调媒体的德育功能和宣传教化价值,为公民道德教育制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元素,出版发行体现先进文化的健康文艺作品,弘扬社会正气,塑造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48
本文编号:2674548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红升;;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迪[J];成人教育;2005年12期
2 吴威威;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5年03期
3 徐悦;;和谐文化视角下个人品德建设与社会公德建设的统一[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4 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道德修养——理想、价值与胸怀[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5 黄月细;田启波;;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邹小燕;;论城市现代化中的公民道德建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8期
7 黄月细;罗宗火;;公民道德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刘学斌;韩莹莹;;“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郑雅萍;对全球化视野下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唐秀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取向[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674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7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