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人为”和“为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须面向人,从现实的人出发,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然而,“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固定“符号”,而是处于生存之中的不断生成的人,生存之于现实的人具有优先性和根本意义。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人,就必须首先面向人的生存,不但要面向人的现实生存,还要面向人在不断生成中获得的新的生存。当把目光聚焦于当代,我们发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其影响不仅仅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使包括人的交往方式、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等在内的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当代人获得了虚拟生存这一新型生存方式,人类由此也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网络时代、比特时代或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人的生存”而生,在当代就要向人的新型生存方式——“虚拟生存”而生。虚拟生存已成为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时代性问题和时代新话语,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可逆转的宏观背景和趋势。因此,人的虚拟生存相关问题以及在人的虚拟生存这一背景下探讨和谋求学科发展,成为当今学界研究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并日益成为“显学”。从虚拟生存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哲学向生存论转向的必然结果。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结合人的虚拟生存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以及学界关于人的虚拟生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人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尝试从虚拟生存这一新型生存方式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意在揭示虚拟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并对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具体的探讨,从而形成人的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图景的雏形。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 第一,从哲学层面对虚拟生存这一当代科技革命下“现实的人”存在的新形式进行解读。“虚拟生存”是“现实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在当代科技革命的作用下获得的新型生存方式。本文立足于狭义上的“虚拟生存”概念,认为“虚拟生存”是“现实的人”经过数字化符号处理后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超越性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因其技术特性而具有去中心性、平等性、虚实二重性、超时空性、个性化、开放性、共享性、弱联系性等特点。虚拟生存作为人类在当代获得的新型生存方式,无疑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是其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然而,虚拟生存不是当代技术的偶然所得,其产生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它以人的未特定化和未完成性作为生物学基础,是人的超越性的外在表现,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的综合作用下不断生成的。人的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现实生存是虚拟生存的基础和前提,而虚拟生存也是对现实生存的升华与超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织互动。 第二,分析人的虚拟生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虚拟生存的崛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面而深刻的。它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背景,犹如一个“潘多拉魔盒”,给人造成了悖论性的发展境遇,使其主体性的提升与新的主体依赖并存、个性发展与个性异化的背反、交往的单纯化与交往异化共在、道德发展与道德失范共生、心理释放与身心问题丛生、人生意义的丰富与意义的再次失落,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主体因素和主体挑战。同时又给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方面带来难得的发展背景、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也对其造成了空前的挑战和新课题、新难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虚拟生存面前不是处于被动接受和适应的地位,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塑造和培养适应虚拟生存的生存主体,激发积极的虚拟生存行为,整合虚拟生存资源和主体力量,疏导和调适人的心理与情绪,从而规范人的虚拟生存活动,净化虚拟生存环境,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从整体上优化人的虚拟生存。 第三,分析了人的虚拟生存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创新。针对虚拟生存背景下人的发展双重境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承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发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及时予以调整、更新、拓展和创新,以优化人的虚拟生存,促进虚拟生存背景下人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基于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冲突性和统一性,突出新型生存观教育,在坚持当今时代背景造就的“共生”生存思维前提下,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起虚实共生的生存观,对其进行虚实共生生存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针对虚拟生存造就的新型交往方式及其影响,对受教育者进行主体间性交往观教育、虚实和谐的交往观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虚实共生时代的交往理性、交往资质和交往意识。然而,无论是新型生存观教育还是交往观教育最终都要落脚于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虚拟生存视阈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主导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和角色价值观教育,为当代人适应这一新型生存背景提供价值导向与指导。 第四,探讨了人的虚拟生存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和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客观依据,其根本价值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虚拟生存背景下,要及时更新和探寻适合人的虚实共生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适应超越规律,既适应又超越虚拟生存造就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实际和社会环境的实际,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基于虚拟生存的交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实现多极主体的交往互动、主体间多向认知、多向协调与控制、多向参与和沟通;基于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辩证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虚实协调共生规律,实现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的人的思想品行与现实空间的思想品行的协调共生;基于虚拟生存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矛盾、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冲突整合规律,使二者实现辩证统一,逐渐从冲突走向整合。 第五,分析了人的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人的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人的虚拟性与现实性、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在虚拟空间的思想品行与现实空间的思想品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互动发展。因此,化解虚拟生存给人的生存发展造成的困境,探讨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就不能只涉及虚拟途径和现实途径的某一方面,而是要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两个方面着手,积极寻求这一新型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然而,由于虚拟途径是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因而在本文中对虚拟途径进行了重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兼顾虚实社会共同发展的网络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技术规范,建设网络文化,并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整合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力量,促进虚实共生时代人的虚实和谐发展。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一是从哲学生存论的角度研究人的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问题,突破了目前学界将网络单纯视为一种媒介和手段的局限,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生存论的视角来透视和反思人的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索当代话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道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二是针对虚拟生存对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的影响与新课题,试图突破对于这一问题的“零散”思考,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这一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规律和实现途径,对时代问题做出系统而自觉的理论回答,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化的继续与深入,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推动生存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三是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样态出发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与未来发展问题,力图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当代话语转变,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代化和当代化;四是从虚拟生存背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交叉问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框架,这一研究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从而从整体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从人的虚拟生存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人的虚拟生存带来的种种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困境,既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向正确轨道迈进,也有利于解决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探讨在这一新的背景下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路,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实现;二是通过分析虚拟生存背景下人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课题,并且积极探索应对这些新课题的学科思路与学科路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其有效性、吸引力和认同度,并且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
【图文】:
(图 0-1 中国网民规模及普及率)从以上世界范围和国内数据材料可以看出,虚拟生存已成为当今人类不争的生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人的生存“不在网上,就是在网下;不在网下,就在去网上①虚拟生存已成为与全球化相并列的当今时代发展的事实与潮流,是当代人生存前沿性问题。虽然虚拟生存的形式是虚拟的,但其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问题却是现实的。尤其存对现实生存的诸方面,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是真真切切存在且与我们活休戚相关。从根本上说,,时代问题即是那个时代人的问题,时代要发展就要首一时代所面临的人的发展难题。虚拟生存给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契机的同时代人处于悖论性的发展境地。在虚拟生存背景下,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体现为以面的悖论难题,即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与新的主体依赖、个性发展与个性异化、交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金凤;当代人怎么这样脆弱[J];健康生活;1998年02期
2 赵荣立,周万平;当代人的饮食误区[J];海内与海外;2001年05期
3 郑晓江;当代人生五大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4 ;本刊改版启事[J];当代人;2008年06期
5 王同来 ,古龙高 ,俞文文;影响当代人思想观念的因素探析[J];群众;2004年10期
6 赵继宏;试论当代人才的新特点[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04期
7 蒋国保;;论科学发展观与代际正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道是有情却无情——走入误区的当代人情关系透视[J];科技文萃;1994年02期
9 张秉福;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人个性培养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10 郝云峰;;当代人感恩缺失的社会成因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和忠;丁建南;薛任敬;;强化当代人民币防假、反假的对策[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渝生;;让精神点亮生命——评《突厥》[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3 陈听怀;;对准当代人聚焦[A];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暨新闻摄影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陈熙春;;科学分析和妥善处理当代人民内部矛盾[A];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Ⅱ)[C];2003年
5 刘卫先;;对后代人环境权论的几点质疑[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谭霈生;;现代戏求取进步的新信息——评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李荣启;;当代人的个人形象设计[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8 黄种生;;何处寻找感人之作、获奖之作、传世之作? 把镜头对准当代人[A];第三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1994年
9 赵政宪;;当代人应具备立体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型[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10 周长瑚;;人活着干什么[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卫明;巴以:为当代人造和平[N];华夏时报;2005年
2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李兰芬;重塑当代人的幸福价值观[N];苏州日报;2011年
3 王树增 莫言;历史是当代人生存轨迹的一种解释[N];文学报;2001年
4 尹萍;还什么样的地球给后代[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周志明;捕捉当代人的心灵战栗[N];云南日报;2007年
6 《求是》杂志社 阎长贵;当代人应当修一部当代信史[N];北京日报;2008年
7 赵强;有多少名著需要重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倪合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病[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赵庆国;春节在回归中升华[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实习记者 王尧;“光棍节”:当代人情感生活的自娱自乐?[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孙秀云;论科技时代人的发展困境[D];吉林大学;2007年
8 袁金宝;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影响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小林;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柯彪;代际正义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果;当代雕塑精神性的传达和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何孜嫣;装饰性元素在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3 殷大雷;当代漆画非传统入漆材料语言探索[D];苏州大学;2008年
4 纪松;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5 钱蒙;文革美术与当代表现文革题材美术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韩俊;时代愿望的本真洞明[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丁秀秀;当代中学生的英雄内隐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肖凯;人的自我完善与学校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国杰;人的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重建[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贾玉\
本文编号:267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