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思想为指导,吸收和汲取了以往思想家的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对德育主体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深化我国关于德育主体论的研究,推进德育实践改革,并尝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本文包括五部分: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德育主体的涵义与特征。这主要包括德育主体相关概念的解读:德育概念的界定、主体概念的辨析、主体性概念的释义、主体性德育概念的厘定;德育主体的内涵:关于单一主体论、关于双主体论、关于三主体论、当代德育主体内涵的应然期待;德育主体的形态:“人的依赖性”阶段的德育主体的形态、“物的依赖性”阶段的德育主体的形态、“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阶段的德育主体的形态;德育主体的特征:德育主体的自主性特征、德育主体的能动性特征、德育主体的创造性特征、德育主体的交往性特征、德育主体的对话性特征、德育主体的反思性特征、德育主体的生成性特征。 第二章主要是对德育主体思想的历史追溯。这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德育主体思想的肇始: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德育主体思想、孔子“如父子”的德育主体思想、孟子“反求诸己”的德育主体思想、荀子“贵师重傅”的德育主体思想;中国近代德育主体思想的方兴未艾:梁启超“自治、自尊、新民”的德育主体思想、蔡元培“尊个性,尚自然”的德育主体思想、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德育主体思想;西方古代德育主体思想的传统:苏格拉底“对话式”的德育主体思想、柏拉图“理想主义”的德育主体思想、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德育主体思想;西方近代德育主体思想的兴起:卢梭“自然适应性”的德育主体思想、赫尔巴特“唯教师为权威”的德育主体思想、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主体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德育主体思想;西方现代德育主体思想的蓬勃发展:雅斯贝尔斯“对话与交流”的德育主体思想、巴格莱“民主训练”的德育主体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德育主体思想。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前提性反思问题。这主要包括传统德育主体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强调占有性生存而轻视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使人工具化而形成“单向度的人”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规范约束而忽视自由发展使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崇尚科学世界观轻视生活世界观使德育偏离人文价值;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时代诉求: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人本化”必求、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民主化”追求、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生活化”需求、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交往化”渴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当代审视的道路: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缺陷和不足、当代西方“主体际”哲学之“形而上学”超越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辩证超越路径。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实践阐释问题。这主要包括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提出;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理论基础;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德育交往实践主体是感性的、现实的人、德育交往实践主体是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德育交往实践主体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的人;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本质特征:多极主体性特征、平等性特征、中介性特征、约束性特征;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基本范式:“生活世界”——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存在之基、“我——你”关系——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本质规定、“对话”——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存在形式、“理解”——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现实维度问题。这主要包括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原则:主体间性原则、交往实践原则、全面发展原则、生命性原则、自律性原则、对话性原则;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内容:德育主体的意识构建、德育主体的人格构建、德育主体的生活世界构建;新时期德育主体构建的途径: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明确合理的德育目标、设置完善的德育课程、创新科学的德育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莹;;关于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年22期
2 黄继红;;2008年国内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04期
3 聂长建;何跃军;;“六十而耳顺”的法律商谈论解读[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4 李丽;;现代和谐关系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王西华;;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比较[J];理论探讨;2011年04期
6 张宇;王丽娜;;参与行政与公私协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7 肖宇;;法律论证之“可接受性”的语用分析——以“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案”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尚华;;论建构主义与案件事实的认定[J];前沿;2011年15期
9 欧阳恩钱;;环境风险的适应制度选择——法社会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0 黄艺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王松泉;;人本德育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2677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7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