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坛经》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3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蒋九愚;《禅林宝训》禅修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史向前;佛教从隋唐向宋代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张利文;;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以《维摩诘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苏奎;;四川三段式神仙镜的西王母图像考察[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志学;徐学初;;梦想与现实:关于四川汉画社会成因的再思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文初;;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夏毅辉;;论中国文化内在发生、发展的地域因素——从“六朝”地理概念切入的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薛忠祥;;全球化对中国人认同的教化价值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广民;墨子思想及文艺观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3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2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