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3-31 00:09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总结出的一系列道德教育经验和方法,至今仍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有久远的影响和借鉴价值。 “仁”作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内容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包涵了“仁爱”、“孝悌”、“忠恕”、“诚信”等诸多美德,而且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我国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比如“和谐”理念的提出,正是对“仁”的思想的现代阐释。学思结合、积善成德、身体力行等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方法的积极方面,对当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甚至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中西文化不断碰撞的影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当前,我们应当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批判中继承,在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为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参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的积极内容、道德教育经验和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解读,,并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现状相结合,在分析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对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积极方面有针对性的加以吸收、借鉴,以期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 道德教育思想 公民道德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1.2.1 研究的目的13-14
- 1.2.2 研究的意义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8-19
- 1.4.1 研究内容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1.5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9-20
- 第2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概述20-35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0-21
- 2.1.1 儒家思想20
- 2.1.2 儒家道德教育思想20-21
- 2.2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21-22
- 2.3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22-24
- 2.3.1 孔子及其道德教育思想22-23
- 2.3.2 孟子及其道德教育思想23
- 2.3.3 荀子及其道德教育思想23-24
- 2.4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经验和方法24-34
- 2.4.1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24-29
- 2.4.2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经验29-30
- 2.4.3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30-34
- 2.5 小结34-35
- 第3章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现状探析35-45
- 3.1 公民道德教育概述35
- 3.1.1 公民35
- 3.1.2 公民道德教育35
- 3.2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绩35-37
- 3.2.1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不断实现新突破36
- 3.2.2 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水平取得显著成效36-37
- 3.3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37-42
- 3.3.1 家庭道德教育存在薄弱点38-39
- 3.3.2 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9-40
- 3.3.3 社会道德教育缺乏有效性40-42
- 3.3.4 自我道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42
- 3.4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42-44
- 3.4.1 社会转型期的影响42
- 3.4.2 网络媒体的影响42-43
- 3.4.3 公民道德教育的缺失43
- 3.4.4 多元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的影响43-44
- 3.5 小结44-45
- 第4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45-55
- 4.1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借鉴45-47
- 4.1.1 正确看待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45-46
- 4.1.2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关联性46-47
- 4.2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启示47-54
- 4.2.1 对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启发47-48
- 4.2.2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借鉴48-50
- 4.2.3 对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的启迪50-53
- 4.2.4 对我国公民自身道德教育的引导53-54
- 4.3 小结54-55
- 结论与展望55-56
- 1、结论55
- 2、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胜利;对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2年04期
2 李萍;日本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浅议[J];道德与文明;2003年01期
3 叶飞;;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性意蕴[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4 邓旭阳;;试论先秦儒家仁爱道德情感培养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y囌子
本文编号:278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