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旁观者”现象的道德阐释

发布时间:2017-03-31 00:20

  本文关键词:“旁观者”现象的道德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友爱、协调的理想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然而,在追求理想的发展过程中,总要付出道德的代价,伴随着人类道德的困惑和阵痛,“旁观者”现象便是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负面现象。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发挥道德作用来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社会,是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阶梯。本文旨在从社会伦理角度去阐释“旁观者”现象的本质、分析它的原因、探求它的解决路径,既可以丰富道德问题的伦理研究,使之更具现实性、立体性和实效性,同时对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对“旁观者”现象进行一般性的道德诠释,通过对其内涵的界定来阐明“旁观者”现象所反映出的道德问题。本文认为,“旁观者”现象作为现代社会中面对陌生人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旁观者”现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而道德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因此,从道德的角度对“旁观者”现象进行阐释是必要的。“旁观者”现象所折射出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弱化、责任的匮乏和道德关系的疏远。 第二部分: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旁观者”现象产生的社会伦理原因。首先,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环境的紊乱。在某种程度上,当前中国社会价值领域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们丧失基本的道德感知,面对不同的价值选择而茫然无措,久而久之,漠然成为习惯,热情和勇气被磨灭;社会道德保障的不完善,包括赏罚、救助和舆论等在内的社会道德控制的弱化,使社会道德缺乏相应的外在调控机制,为“旁观者”现象提供了负面支持;以被动的处世原则、理想与现实相脱节的神圣化人格、血亲伦理外的消极公德为特征的传统道德文化,塑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惰性道德人格,这是当下社会上失德现象频发的深刻文化背景。其次,本文指出了现代道德关怀的缺失。道德教育在理念上对道德需要的忽视、在目标上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忽视、在途径上对教育合力的忽视、在过程上对“知情意信行”相统一规律的忽视,造成其形式化、无趣化、低效化,“旁观者”现象便在这种人和道德的割裂中诞生。最后,个体道德品质的冷漠是“旁观者”现象产生的深刻内在原因。社会环境的混乱、道德教育的失效最终都落脚到个体道德品质的问题上来,具体表现为个体道德认知不成熟、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是非标准扭曲、道德心理影响四个方面。 第三部分:基于对“旁观者”现象的原因分析,积极寻求消除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现实途径。根据“旁观者”现象所反映出的人性弱化、责任匮乏和道德关系疏远的道德问题,本文将从社会道德环境的外在整饬、道德关怀的回归和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三个方面入手来促进“旁观者”的有效转化。首先,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坚持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正确性,以达到纠正“旁观者”价值判断错位的目的;加强社会道德支持的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职能,加强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调控,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以达到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目的;从辩证的角度,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充分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的崇高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无私精神,让和谐、仁爱、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汇在现代化浪潮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次,,追求道德关怀的回归。在德育理念、德育内涵、德育机制、德育环境等方面,以人性为基础,重视人性的培育和完善,引导个体关心、尊重生命,发挥人性中德性的光辉,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最后,完善的他律机制和创新的德育体系,最终都要通过作用于人而体现其价值,因此,本文着重从个体的道德自觉性、自我良知性、正确荣辱观、勇气意志力等四个方面来追求道德内化的实现。 面对“旁观者”现象,我们在进行道德义愤和道德谴责的同时,还必须勇于直视、勇于面对,不仅要加以鞭笞,更要冷静地进行理性分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寻求解决方案,把各种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他律机制的完善和自律精神的提高,恢复个体健康的道德品质,建立互助友爱的道德关系,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良好、健康、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让人们在相互关爱中感受人的价值,体验人生的美好,打造幸福生活。
【关键词】:“旁观者” 道德冷漠 道德责任 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言11-18
  • (一) 研究意义11-12
  •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12-15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5-18
  • 一、 “旁观者”现象折射的道德问题18-22
  • (一) “旁观者”现象与道德的关系18-19
  • (二) “旁观者”现象渗透的道德因素19-22
  • 1.人性的弱化19-20
  • 2.责任的匮乏20
  • 3. 道德关系的疏远20-22
  • 二、 “旁观者”现象产生的社会伦理原因22-37
  • (一) 社会道德背景22-27
  • 1.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22-24
  • 2.社会道德保障的缺失24-26
  • 3.传统道德文化的消极影响26-27
  • (二) 道德关怀的缺失27-33
  • 1.理念上对道德需要的忽视28
  • 2.目标上对道德主体能动作用的忽视28-30
  • 3.途径上对教育合力的忽视30
  • 4.过程上对“知情意信行”相统一规律的忽视30-33
  • (三) 个体道德原因33-37
  • 1.个体道德认知的不成熟33-34
  • 2.个体道德情感的淡薄34-35
  • 3.个体道德是非标准的扭曲35
  • 4.个体道德心理的影响35-37
  • 三、 消除“旁观者”现象的道德举措37-57
  • (一) 社会道德环境的外在整饬37-42
  • 1.坚持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正确性37-38
  • 2.加强社会道德支持的力度38-40
  • 3.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40-42
  • (二) 道德关怀的回归42-53
  • 1.树立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理念42-43
  • 2.丰富人性化的道德教育内涵43-48
  • 3.构建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机制48-50
  • 4.营造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环境50-53
  • (三) 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53-57
  • 1.提高道德自觉性53-54
  • 2.发掘自我良知性54-55
  • 3.树立正确荣辱观55
  • 4.激发勇气意志力55-57
  • 结语57-58
  • 注释58-59
  • 参考文献59-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玢;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刘翔平;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与文明;2000年03期

4 张新根;;见义勇为的法律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胡晓阳;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喻明志;;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消费导刊;2009年08期

7 肖群忠;;道德的约束性与人的道德自由[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8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2期

9 徐国栋;;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6年07期

10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晓浩;[N];光明日报;2005年


  本文关键词:“旁观者”现象的道德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8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