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18:04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重要的革命精神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成员”,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典型特征。八一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其他形态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灵魂、不断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契合时代主旋律的革命精神形态,共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需要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八一精神,更好地举好精神旗帜、立好精神支柱、建好精神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研究八一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层面,能够将当前革命精神研究中相对较为薄弱的八一精神研究引向深入,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更好地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保持革命斗志、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拓展和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从革命精神传承和发展的维度观察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还能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实践意义层面,能够很好地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回应革命精神是否具有时代价值这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并能让我们更为客观地评价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及其重大贡献,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红色记忆开展主题纪念活动,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助力。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切入,主要从六个部分对八一精神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文章首先对革命、精神、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相关论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条,为八一精神研究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第二部分梳理了八一精神孕育形成的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和文化根基。即:八一精神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南昌起义为中心的革命斗争,理论灵魂是科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赣鄱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等多元文化的融合。第三部分提出了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从八一精神孕育形成于南昌起义这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角度出发,通过挖掘整理革命人物、革命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共性兼具的精神要素,并结合当下语境,阐释了八一精神的内涵,即听党指挥、追求真理,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牺牲、一心为民,它们分别是八一精神的核心、支柱和本质,集中体现了八一精神的精髓。同时,还分析了八一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性、先进性、创造性等鲜明特征。第四部分揭示了八一精神传承发展的演进逻辑和主要功能。对八一精神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行了解析,从理论层面上对八一精神的传承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功能作出剖析,将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以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内在关联和不同之处,并提出了八一精神的主要功能,包括旗帜、凝聚、导向、激励、育人等功能。第五部分厘清了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从历史性的视角分析了八一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时代性的视角分析了八一精神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通过研究认为,八一精神的时代价值至少体现在:蕴含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定力、折射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本色风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奋斗为民的价值追求,必须在新时代予以弘扬和发展。第六部分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八一精神弘扬和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以八一精神弘扬和发展面临的形势为出发点,从有利条件和时代挑战两个维度进行阐述;其次提出了八一精神弘扬和发展应遵循把握共性与突出个性相融合、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协同创新与教育宣传相契合等三个原则;最后明确了八一精神弘扬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深耕不辍、推进八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深化认同、增强八一精神的教育与认知,深入笃行、聚焦八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等三个方面,以激发八一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以此培养出更多具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才,集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42
【部分图文】:
直至 10 月 22 日,历经大汾劫难后被冲散的、张子清率领革命军第一团第三营在赣南的崇义打游击时,遇到转战至此的朱德、陈才有了两军的联络。11 月,受朱德委派,毛泽覃在宁冈茅坪见到了毛泽建立起沟通联络,为 1928 年 4 月底朱毛会师井冈山、建立工农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不仅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还把的火种延续下来,谱写了中国革命发展史的新篇章。
南昌起义战斗示意图
56图 3-3 南昌起义部队南进和上井冈山路线图93因此,南昌起义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展开了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开展武装斗争的93摘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本文编号:2828191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42
【部分图文】:
直至 10 月 22 日,历经大汾劫难后被冲散的、张子清率领革命军第一团第三营在赣南的崇义打游击时,遇到转战至此的朱德、陈才有了两军的联络。11 月,受朱德委派,毛泽覃在宁冈茅坪见到了毛泽建立起沟通联络,为 1928 年 4 月底朱毛会师井冈山、建立工农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不仅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还把的火种延续下来,谱写了中国革命发展史的新篇章。
南昌起义战斗示意图
56图 3-3 南昌起义部队南进和上井冈山路线图93因此,南昌起义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展开了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开展武装斗争的93摘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2 刘仕平;周恒好;;八一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中的瑰宝[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郭国祥;余薇;;蔡和森对早期中共党史研究的贡献[J];学习与实践;2015年08期
4 郭国祥;余威;;艰辛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从历次党代会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5 杨海贵;叶桉;;八一精神与高校国防教育之关系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6 叶桉;;中国梦视阈下“八一”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6期
7 王新生;;八一精神之我见[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8 姜廷玉;;关于八一精神的历史基础和深刻内涵[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9 张全景;;弘扬红色文化,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J];红旗文稿;2014年22期
10 王小玲;戴和杰;;“八一精神”的继承与实践——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2828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2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