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9-29 07:53
   农村家庭伦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促进农村家庭关系和谐、农民家庭稳定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推进,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对当前和今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转型发展发生巨大变革的一个缩影,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在发展中解决。所以,不断完善当代农村家庭道德是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幸福及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促进农村家庭和谐稳定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实现传统家庭孝道伦理向现代家庭美德的重要转变,又要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法制规范的合理合法渠道关注和解决当代农村家庭生活中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 因此在本文研究中,从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入手,不仅对中国农村家庭伦理的历史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而且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家庭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家庭伦理失范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入手,健全农村家庭伦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道德教育,强化农村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当代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的对策。
【学位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49;D42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的内涵及提出
        1、农村家庭伦理的概念
        2、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的提出时代要求
    (二) 当代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1、分析研究新现象
        2、分析研究新问题
    (三) 当代农村家庭伦理研究的重要性
        1、拓展应用伦理学学科领域
        2、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
        3、丰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伦理价值体系
二、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的历史性分析
    (一) 以传统儒家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价值建构
        1、以“三纲”为基本的家庭道德原则的发展
        2、以“人伦”为家庭关系基础的“五常”伦理
    (二) 传统经济政治文化的架构
        1、小农经济为基础生产生活方式
        2、“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及政治结构
三、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失范的表现
    (一) 当代农村家庭伦理评判标准失范
        1、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激烈冲突
        2、两性关系失调
        3、家庭成员权责失衡
    (二) 农村家庭伦理危机的困境表现
        1、婚姻价值观念扭曲
        2、传统孝道思想异变
        3、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缺位
四、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失范的成因
    (一) 农村经济政治的转型
        1、经济生活方式转变
        2、乡村政治转型
    (二)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化
        1、农村家庭规模结构嬗变
        2、农村家庭功能的嬗变
        3、农村家庭人际关系嬗变
五、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批判吸收,重建家庭家规家训
        1、在内容上对家规家训进行继承和改造
        2、在形式上对家规家训进行借鉴与创新
    (二) 传承创新,大力弘扬传统家庭伦理美德
    (三) 多措并举,运用合理的手段促进农村家庭和谐
        1、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和谐家庭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着力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为和谐家庭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
        3、重点加强农村家庭培训,提升和谐家庭的主体素养
        4、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规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金洪;对“村民自治”及其相关概念英文翻译的一点看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邹林,曹泳鑫;乡村政治结构变迁与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1998年05期

3 王海明;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5年06期

4 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哲学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2829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29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