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0-10-12 19:16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从而使道德教育具有起码的道德性是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促使个体社会化,从而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道德存在的重要目的,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正当性追求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国家虽然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诉求,忽视国家诉求的道德教育很容易瓦解支撑共同体的统一价值观,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性追求也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正当性追求立足于个人,有效性追求立足于社会,它们之间时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只有基于基础性权力之上,道德教育才能消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在正当与有效之间求得平衡。 但是,我国现实中的道德教育既不正当也不有效。为防止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国家要勇于教育,勇于向个体提出道德要求。但这种道德要求不能是专断性的,否则将侵犯个体道德自由权。为防止国家提出的道德要求是专断性的,有必要使国家行使的权力主要是基础性的而非专断性的。而要使国家行使的权力主要是基础性的而非专断性的,道德教育行政管理有必要从统治走向治理,冉从治理走向协商治理。“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是道德教育行政管理走向协商治理最为合理的思路。 国家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便是成年人通过协商治理达成的共识,也不能采用不正当方式要求学生遵循。不正当会导致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奴役或欺骗。走向协商,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正当地对待学生,也能落实国家提出的道德要求,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协商要想顺利实施,个体需要相应的协商品质。个体并不会天然具备这些品质,因此,我们还要开展为了协商的道德教育。协商品质以及协商所能够达成的共识都只是一些普遍性的道德伦理要求,是 一些基准道德。这些基准道德并不能帮助个体解决个人的美善生活问题,使个人有安身立命之感。为帮助个体过上美善生活,我们还需要重视美善德育。“温和化的极端至善的美善德育”是既正当又有效的美善德育,是我们所需要的美善德育。施特劳斯学派的美善德育思想及其通识教育实践,虽然对我国道德教育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不正当也不有效,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关怀
        (二) 理论求索
    二、核心概念释义
        (一) 社会转型
        (二) 道德教育
        (三) 正当性
        (四) 有效性
        (五) 一个补充性的说明:正当性和有效性能否成为同一层面的两种不同评价维度
    三、研究综述
        (一) 在正当性追求与有效性追求之间——现代性浪潮和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
        (二)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的双重变奏——我国近代以来道德教育研究的百余年求索
        (三) 反思和展望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两条不同进路
    一、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
        (一)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
        (二)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道德教育意义
        (三) 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
        (一) 促使个体社会化: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
        (二) 注重个体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意义
        (三) 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道德教育
    三、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 立论之基础:"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
        (二) 目标之定位:"个人优先于共同体"和"共同体优先于个人"
        (三) 原则之要求:"价值中立"与"国家导向"
        (四) 方式之选择:"自主选择"与"强制、利诱等"
        (五) 结论
第二章 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必要与可能
    一、以何必要
    二、何以可能
        (一) 问题根源:国家能力和个人权利之间的"零和思维"
        (二) 问题澄清和消解之路
    三、以何可能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现实批判
    一、迷恋同一性的解放道德教育:一种变相的捆绑
        (一) "迷恋同一性的解放道德教育"的解放逻辑
        (二) 崇高的唯一性与正当性危机
        (三) 忘"我"幻影与有效性危机
        (四) 启示
    二、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不正当也不有效的"道德教育"
        (一) 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的潜在规则
        (二) 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的实践逻辑:看不见的恐惧
        (三) 恐惧的根源:官僚体制和消费社会的共谋
        (四) 正当性危机和有效性危机
        (五) 何去何从
第四章 基于协商的道德教育治理
    一、协商民主视域下的道德教育治理
        (一) 从统治走向治理:时代的呼唤
        (二) 从治理走向协商治理:善治的诉求
        (三) 发展协商治理的中国路径
    二、"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德育改革的合理性诉求
        (一) "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
        (二) 德育改革对"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诉求
        (三) 内蕴"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基本精神的德育改革
    三、先定道德约束与道德教育走向协商之间的冲突及其消解路径
        (一) 二者之间的冲突
        (二) 完全舍弃先定道德约束?
        (三) 冲突消解的策略
第五章 走向协商的道德教育和为了协商的道德教育
    一、何谓协商
    二、道德教育走向协商的必要性
        (一) 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呼唤
        (二) 当代中国发展的期待
        (三) 现代性筹划的祈求
    三、道德教育走向协商的时代意蕴
        (一) 协商: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
        (二) 协商: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新概念
        (三) 协商:构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视角
        (四) 协商:影响道德教育未来走向的一个新愿景
    四、协商如何存在和公共理性教育
        (一) 公共理性是协商得以存在的"种子"
        (二) 公共理性对于协商的价值
        (三) 公共理性教育缺失及其危害
        (四) 公共理性的培育
    五、协商何以展开和多元权力竞争的学校管理体制
        (一) 行政权力主导:强制道德教育蔓延的"温床"
        (二) 多元权力竞争:协商道德教育"生根发芽"之"肥沃土壤"
        (三) 走向多元权力竞争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六章 正当而有效的美善德育
    一、什么样的美善德育才是正当且有效的美善德育
        (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美善德育
        (二) 我们为什么又要警惕美善德育
        (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善德育
        (四) 我们需要的美善德育是什么样的美善德育
        (五) 我们需要的美善德育使我们成为什么
        (六) 我们如何展开我们所需要的美善德育
    二、谨慎应对施特劳斯学派的美善德育思想
        (一) 美善德育之理想目标:追寻美善生活
        (二) 理想的教育者及其教育方式:政治哲人与两种教诲
        (三) 现代美善德育低效的根源:祛魅和平等主义的盛行
        (四) 应对危机之现实策略:通识教育
        (五) 抵御美丽诱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严从根;胡旭东;;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公民教育的必要基点[J];教育观察;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蓉;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演化及其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8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38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1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