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12 19:43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创造了饱蕴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西柏坡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实现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在胜利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勾画了新中国的建设蓝图,构筑了新中国的奠基工程。今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骄傲,不能懈怠,不能停滞,要满怀信心的克服新的困难,迎接新的挑战。西柏坡精神无疑为鼓舞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拼搏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近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以权谋私、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社会精神方面也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唯利是图、骄奢淫逸盛行;封建迷信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淫秽色情、文化垃圾时有出现,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重温西柏坡精神,展现它的当代价值,对克服消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认真研读大量文献和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理论归纳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结构分析与变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历史地位为切入点,深入发掘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进一步探讨西柏坡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所蕴含的应有价值。以期充分利用西柏坡精神资源,激发奋斗热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更好的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 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汇集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和智慧。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它溯源于抗日战争后期,形成于解放战争中后期,体现着实现中国革命伟大历史转折的时代要求,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继往开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具有光辉地位和深远影响。它是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思想作风建设的座右铭,有力促进了建国后形成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保障作用,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用以促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宝贵财富。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是一个科学的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核心是“两个务必”,宗旨是依靠群众、立党为公,品质是敢打必胜、勇克时艰,表征是发扬民主、团结统一,特质是与时俱进、科学创新。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毛泽东对全党的告诫,以至于成为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的政治保证,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以功臣自居、不受权力腐蚀、不被糖弹击中、勤政廉政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群关系上,党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头,毛泽东以敢于全胜的精神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一种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顶住压力、挑战,争取完全、彻底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党中央特别重视加强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领导,把加强纪律性与发展民主结合起来,要求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一种体现党、政权、军队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民主精神。在对建设新中国的道路问题上,党极其鲜明地表现出来一种按照中国国情搞建设的科学创新精神,体现了党对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与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 西柏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西柏坡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紧密相连。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两个务必”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基础,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敢打必胜、勇克时艰精神,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科学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宝贵资源,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依靠群众、立党为公精神,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发扬民主、团结统一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精神的重要源泉,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知耻明辱的革命道德风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它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都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西柏坡精神与科学发展观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只有正确地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关联,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党的战略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牢固性,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的方向性。西柏坡精神中依靠群众、立党为公的思想精髓,与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相互契合,是党牢固树立宗旨观、正确树立权力观的思想基础。西柏坡精神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促进当今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西柏坡精神所包含的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精神,是党保持清醒思考,科学决策的精神因子。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修养的思想瑰宝,是党防腐拒变的理性长城,是党长期执政的精神力量。 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实践共产党员的道德标准,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西柏坡时期,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自身修养完美地结合一起,形成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互相尊重、民主团结的良好风尚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为党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资源。 西柏坡精神极其深刻地包涵了党长期执政的先进理念,汲取和总结了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执政宣言,为中国共产党人防腐拒变、抵御风险,筑起了理性长城。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骄傲自满之风盛行,贪图享乐思想蔓延,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就会丧失免疫力,腐败就会接踵而至,亡党亡国的历史周期律,就会重演。只有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党,才具有抵御腐朽思想侵蚀、抵御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支持,才能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挑战和考验,只要万众一心,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D64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研究阶段
(二) 形成的观点
三、 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历史地位
一、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 中华民族精神是培育中国革命精神的丰富土壤
(二) 中国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新发展
二、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 中国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是其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 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其形成的现实需要
三、 西柏坡精神是新中国的立国之魂
(一)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的思想基础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思想源流
第二章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
一、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二) 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是西柏坡精神的宗旨
(三) 敢打必胜、勇克时艰是西柏坡精神的品质
(四) 发扬民主、团结统一是西柏坡精神的表征
(五) 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是西柏坡精神的特质
二、 西柏坡精神的逻辑结构
(一) 西柏坡精神的内在逻辑
(二)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结构
三、 西柏坡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一) 西柏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二) 西柏坡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三章 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
一、 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
(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 西柏坡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
(三) 西柏坡精神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
二、 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支撑
(一)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 发扬西柏坡精神,培育服务人民的政治情怀
第四章 西柏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
一、 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联系
(一) 二者具有相似的实践背景
(二) 西柏坡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力
(一) 有利于树立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 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三) 有利于树立全社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第五章 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思想保障
一、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修养的思想瑰宝
(一) 坚持道德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宝贵资源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武器
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防腐拒变的理性长城
(一) 新阶段新情况对中国共产党防腐拒变提出了严峻考验
(二) 西柏坡精神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精神财富
(三) 西柏坡精神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想源泉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精神力量
(一)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党的执政宣言
(二) 西柏坡精神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思想精髓
(三) 西柏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188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D64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研究阶段
(二) 形成的观点
三、 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历史地位
一、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 中华民族精神是培育中国革命精神的丰富土壤
(二) 中国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新发展
二、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 中国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是其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 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其形成的现实需要
三、 西柏坡精神是新中国的立国之魂
(一)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的思想基础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思想源流
第二章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
一、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二) 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是西柏坡精神的宗旨
(三) 敢打必胜、勇克时艰是西柏坡精神的品质
(四) 发扬民主、团结统一是西柏坡精神的表征
(五) 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是西柏坡精神的特质
二、 西柏坡精神的逻辑结构
(一) 西柏坡精神的内在逻辑
(二)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结构
三、 西柏坡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一) 西柏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二) 西柏坡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三章 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
一、 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
(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 西柏坡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
(三) 西柏坡精神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
二、 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支撑
(一)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 发扬西柏坡精神,培育服务人民的政治情怀
第四章 西柏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
一、 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联系
(一) 二者具有相似的实践背景
(二) 西柏坡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力
(一) 有利于树立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 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三) 有利于树立全社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第五章 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思想保障
一、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修养的思想瑰宝
(一) 坚持道德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宝贵资源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武器
二、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防腐拒变的理性长城
(一) 新阶段新情况对中国共产党防腐拒变提出了严峻考验
(二) 西柏坡精神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精神财富
(三) 西柏坡精神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想源泉
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精神力量
(一)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党的执政宣言
(二) 西柏坡精神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思想精髓
(三) 西柏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英茹,陈宗良,卓倩;西柏坡时期党对政府构建的设想和探索[J];党的文献;2003年03期
2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2期
3 肖冬;关于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04期
4 莫志斌,陈特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论——由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联想到“两个务必”[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03期
5 刘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838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3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