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微文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三论

发布时间:2020-10-15 23:41
   信仰有其自身文化逻辑,文化的理论演绎、历史延续与现实拓展是信仰发生、发展与确立的前提。互联网时代,技术变迁引发文化碎微化,并由此导致信仰情感化。微文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须从灌输论、图像论、娱乐论三个方面寻求超越。灌输论结合技术和文化变迁反思传统信仰教育之主体与客体、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矛盾关系,强调在主客互动基础上使信仰教育由知识教育回归价值教育、由理论灌输直面实践问题;图像论主张一个全新图像世界的成立,认为信仰教育需要一种从逻辑到审美的方法论超越,实践层面将其区分为情感认同、理性认知、价值积累和信仰跃升四个阶段;娱乐论在教育与娱乐关系上主张二者共存而非彼此取代,在承认人的娱乐本性的同时,强调鼓励逻辑思辨、容纳文化反思、夯实人文教育。
【文章目录】:



    (一)微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灌输论
        1.关于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2.关于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
        3.关于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
    (二)微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图像论
        1.图像之唯美增进情感认同
        2.图像之求真启发理性认知
        3.图像之向善强化价值积累
        4.图像之崇高引领信仰跃升
    (三)微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娱乐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学术月刊;2014年12期

2 张鸿声;郭兴;;无“微”不至:当代微文化解读[J];艺术百家;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年02期

2 黄滨;;高校微文化建设轨迹研究及展望[J];龙岩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3 王亚芹;;“微”泛化的文化与审美[J];文艺评论;2015年11期

4 朱文婷;;传播学语境中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三个向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年05期

5 王小燕;;浅议微文化的内涵及现实形态[J];艺术品鉴;2015年09期

6 郑育娟;;“微时代”下实现理性传播的可能性分析[J];今传媒;2015年09期

7 卢尚月;;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微文化建设探究[J];文化学刊;2015年03期

8 唐登蕓;李瑶;;网络微文化初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01期

2 刘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11期

3 张永安;;强化国情和历史知识学习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4 朱玉福;;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5 常胜;闫婉荣;;红色资源的利用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6 韩佳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问题研究综述[J];商;2016年25期

7 李杰;;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底蕴[J];长江丛刊;2017年15期

8 刘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根治中国人精神“顽疾”的良方[J];长江丛刊;2017年31期

9 周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8期

10 徐黄生;;浅谈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其在反邪教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磨桂芳;论分众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运用[D];广西大学;2017年

3 薛帅;改革开放以来煤矿工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4 王雪雁;中国梦视野下的信仰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5 刘瑞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与思想内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陈昱同;多元文化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7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晓婷;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贾艳霞;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信仰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姚畅;当代中国信仰建设刍议[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42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42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1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