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的大爱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08:49
近年来,中国以及世界重大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人类社会普遍和深度的关注。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灾难的强度、损失的强度,更在于各国面对灾难的反应程度,应对水平和其中折射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尤其是社会各界对于生命损失的态度和观念,并以此来评价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的优劣及其发展水平的高低。 中国无疑是受到重大灾难性事件袭击最频最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和战胜了所有的灾难,包括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灾大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作用。在灾难中愈加彰显的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并为所有经历者所认可和乐道。但是,目前对于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的大爱精神的研究还很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深度的挖掘还不够。与大爱在实践之中的巨大作用相比,目前的研究还不成比例。本文在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对大爱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特点的深入分析,阐述大爱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弘扬大爱精神的策略,以期能够对更好地落实、发扬大爱精神工作提供帮助。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及其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突出强调撰写本篇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筛选”其人文精神尤其是爱人精神,以便厘清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民族文化渊源。同时将对比国际人道主义与大爱精神,分析二者的异同;第三部分,对中外的灾害性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关爱现象作出对比、进一步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灾难性事件的异同举措作对比。从而分析出其本质原因。并且对大爱以及大爱精神作一个详细解读,从而给“大爱”一个完整的诠释;第四部分,分析大爱精神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把大爱精神体现到日常生活中。
【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D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的目的
1.3.2 选题的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结构
1.3.5 重点、难点、创新点
2 人类大爱精神的源流
2.1 中华民族爱人传统的源流
2.1.1 “仁爱”与“兼爱”
2.1.2 中国民间的慈善爱人精神
2.1.3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2.1.4 传统爱人精神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基础
2.2 人道主义脉络的梳理
2.2.1 西方人道主义
2.2.2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2.2.3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西方人道主义的比较
3 重大灾难性事件彰显大爱精神
3.1 重大灾难性事件概念
3.1.1 人为因素造成的重大灾难性事件
3.1.2 自然因素造成的重大灾难性事件
3.2 大爱精神的解读
3.2.1 大爱精神的涵义
3.2.2 大爱精神的主要传承
3.3 灾难中彰显着大爱
3.3.1 汶川地震与 3·11 东日本大地震的比较分析
3.3.2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灾难中的优越性
3.4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爱”现象的异同
3.4.1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爱现象的相同点
3.4.2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爱现象的不同点
4 大爱精神的价值
4.1 大爱精神的重要意义
4.1.1 大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精神基础
4.1.2 弘扬大爱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4.1.3 大爱精神是慈善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4.2 大爱精神对实践生活的指导
4.2.1 以“人”为本的大爱执政建设
4.2.2 以高校为基地的大爱教育建设
4.2.3 以行动为导向的大爱全民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4560
【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D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的目的
1.3.2 选题的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结构
1.3.5 重点、难点、创新点
2 人类大爱精神的源流
2.1 中华民族爱人传统的源流
2.1.1 “仁爱”与“兼爱”
2.1.2 中国民间的慈善爱人精神
2.1.3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2.1.4 传统爱人精神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基础
2.2 人道主义脉络的梳理
2.2.1 西方人道主义
2.2.2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2.2.3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西方人道主义的比较
3 重大灾难性事件彰显大爱精神
3.1 重大灾难性事件概念
3.1.1 人为因素造成的重大灾难性事件
3.1.2 自然因素造成的重大灾难性事件
3.2 大爱精神的解读
3.2.1 大爱精神的涵义
3.2.2 大爱精神的主要传承
3.3 灾难中彰显着大爱
3.3.1 汶川地震与 3·11 东日本大地震的比较分析
3.3.2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灾难中的优越性
3.4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爱”现象的异同
3.4.1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爱现象的相同点
3.4.2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爱现象的不同点
4 大爱精神的价值
4.1 大爱精神的重要意义
4.1.1 大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精神基础
4.1.2 弘扬大爱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4.1.3 大爱精神是慈善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4.2 大爱精神对实践生活的指导
4.2.1 以“人”为本的大爱执政建设
4.2.2 以高校为基地的大爱教育建设
4.2.3 以行动为导向的大爱全民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救灾工作的成就与思考——以汶川地震救灾工作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2 肖群忠;;论传统社会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黄枬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蔡庆杰;刘悦;孙彦军;;我国救灾机构、救灾职能及体制演变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5 蒋积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救灾减灾政策研究略述[J];党的文献;2008年04期
6 仲裁;;新时期的中国人道主义思潮[J];党史文苑;2010年16期
7 彭时代;;教育爱: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8 韦先良;王贵;;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1期
9 施爱国;印度洋海啸灾难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J];国际论坛;2005年03期
10 李辉;印度洋海啸灾情及救援行动概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84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4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