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0-10-17 10:06
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日益疏离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让悬空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中的两种极端表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对策。 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生活而产生,又依据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担负着简约社会生活、揭示生活理想、创新生活方式的责任。通过分析,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理论借鉴与时代要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既有理论上的借鉴,如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命题以及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另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重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以及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根本目标,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中的两种极端表现。社会生活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过于偏向非日常生活领域,疏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过于理想、教育内容偏重社会性、教育对象处于被动地位、教育过程有较多的封闭性和教育方法缺少生活启发性。但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陷入日常生活领域,忽视非日常生活领域,同样会有很多危害。如目标过于世俗,易形成无超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分注重经验,易形成无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自在化,易形成无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对策。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既要关注日常生活,又要关注非日常生活,使社会生活实现统一,使人与社会高度和谐。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应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点”的价值观念:在本体论上应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观念;在价值论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第二,突出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如关注教育对象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第三,增强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在坚持科学灌输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突出它的实践性。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体验学习法、情感沟通法、挫折磨炼法、合作引导法以及生活实践法。第四,凸显教育载体的时代性。可以从丰富文化载体的内容、提高管理载体的有效性、增强活动载体的趣味性以及保证大众传媒载体的先导性着手。第五,增强教育者的主导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真正融合,还必须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增强其主导性,使他们吃准生活心理,提炼生活真理,讲透生活道理,并使之最终进入人们的心里。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6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一) 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生活责任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理论借鉴与时代要求
(一) 理论借鉴
(二) 时代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中的两种极端表现
(一) 思想政治教育疏离日常生活的表现
(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陷入日常生活的表现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对策
(一) 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点”的价值观念
(二) 突出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三) 增强教育方法的实践性
(四) 凸显教育载体的时代性
(五) 增强教育者的主导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4638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6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一) 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生活责任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理论借鉴与时代要求
(一) 理论借鉴
(二) 时代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中的两种极端表现
(一) 思想政治教育疏离日常生活的表现
(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陷入日常生活的表现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对策
(一) 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点”的价值观念
(二) 突出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三) 增强教育方法的实践性
(四) 凸显教育载体的时代性
(五) 增强教育者的主导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春梅;论在改善民生视域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4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4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