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21 01:1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驱动力量,是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精神基础。本文拟从中华民族精神纵向和递进的发展过程,探寻中华民族精神发生、发展和演变轨迹,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同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介绍、评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八章,分别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进规律及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民族精神概说》从总体上简要介绍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概念、民族精神的性质等,从而在理论上科学把握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实质,为后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古代民族精神》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起始和基础。本章探讨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古代民族精神的内在特征。提出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指出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第三章《近代民族精神》重点分析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和表现特征。近代民族精神表现出两方面的主题,一是以救亡图存为主体的爱国主义运动,一是以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革新运动。近代民族精神表现出与古代民族精神的背离与承接,与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矛盾现象。近代民族精神是由古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转换的过渡期,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现代民族精神》现代民族精神是在古代民族精神和近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创新者,在承接中华民族古代民族精神和近代民族精神的同时,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焕发出崭新的内涵和特征。现代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第五章《当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是现代民族精神的直接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的凝练与升华。当代民族精神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以革命精神为主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其革命性、集体性和奉献性的特点。 第六章《新时代民族精神》新时代民族精神是对当代民族精神的扬弃和发展。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改革精神、开放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新时代民族精神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即理想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和谐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第七章《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探讨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及当代社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机遇和挑战。具体论述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进程;中华民族精神与小康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第八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分析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现实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结束语展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和作用。一是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辩证地对待古代民族精神及国外民族精神,吸收和弘扬古代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精神的精华;二是要从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中汲取革命精神的有益元素,把革命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重塑和提升新时代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647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本选题研究综述
四、本选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难点和重点
六、本选题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章 民族精神概说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二)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基本素质和共同品格
(三) 民族精神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二、民族精神的性质
三、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 民族精神是受制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二) 民族精神是全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三) 民族精神是稳定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四) 民族精神是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 古代民族精神
一、古代民族精神的产生渊源
(一) 原始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阶段
(二) 奴隶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兴起阶段
(三) 秦汉时期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定型阶段
二、古代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
(一) 古代民族精神在汉魏隋唐时期
(二) 古代民族精神在宋元明清时期
三、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自强不息”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内在基质
(二) “崇尚道德”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永恒内涵
(三) “整体趋同”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独特体现
(四) “民为邦本”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牢固根基
(五) “尚中贵和”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
四、古代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一) 注重道德的特性
(二) 崇尚统一的特性
(三) 追求和谐的特性
第三章 近代民族精神
一、近代民族精神对古代民族精神的承接与发展
(一) 近代民族精神对古代民族精神的承接
(二) 近代民族精神对古代民族精神的发展
二、近代民族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碰撞与吸纳
(一) 近代民族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碰撞
(二) 近代民族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融合
三、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近代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
(二) 近代民族精神中的“民主”精神
(三) 近代民族精神中的“科学”精神
四、近代民族精神的特征
(一) 多样性与复杂性
(二) 变革性与爱国性
(三) 科学性与民主性
(四) 丰富性与零碎性
第四章 现代民族精神
一、现代民族精神产生、演变和发展
(一) 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以革命精神为主体的现代民族精神的演变与发展
(三) 传统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二、现代民族精神的内涵与集中体现
(一) 现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 现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现代民族精神的特征
(一) 现代民族精神彻底的革命性
(二) 现代民族精神鲜明的人民性
(三) 现代民族精神能动的求实性
第五章 当代民族精神
一、当代民族精神产生和演变过程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当代民族精神的产生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当代民族精神的发展
二、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 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当代民族精神
(二) 以革命精神为主导的当代民族精神
(三)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当代民族精神
三、当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 大庆精神
(二) 雷锋精神
(三) 焦裕禄精神
(四) “两弹一星”精神
四、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 当代民族精神的革命性
(二) 当代民族精神的集体性
(三) 当代民族精神的奉献性
第六章 新时代民族精神
一、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演变与发展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阶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阶段
(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阶段
二、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 开放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前提和基础
(二) 科学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终极目标
(三) 改革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内在动力
三、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 “九八”抗洪精神
(二) 抗击“非典”精神
(三) 载人航天精神
(四) 青藏铁路精神
四、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
(一) 理想性特征
(二) 主体性特征
(三) 和谐性特征
(四) 社会性特征
第七章 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
(一) 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二) 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三) 全球化进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二、中华民族精神与小康社会建设
(一) 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炎黄子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纽带
(三) 民族精神是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
(四) 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因素
三、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终极理想
(二) 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上的契合性
(三) 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 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
第八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必要性
(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
(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路径选择
(一) 通过文化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二) 以培育主体人为核心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三)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9417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647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本选题研究综述
四、本选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难点和重点
六、本选题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章 民族精神概说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二)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基本素质和共同品格
(三) 民族精神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二、民族精神的性质
三、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 民族精神是受制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二) 民族精神是全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三) 民族精神是稳定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四) 民族精神是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 古代民族精神
一、古代民族精神的产生渊源
(一) 原始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阶段
(二) 奴隶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兴起阶段
(三) 秦汉时期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定型阶段
二、古代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
(一) 古代民族精神在汉魏隋唐时期
(二) 古代民族精神在宋元明清时期
三、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自强不息”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内在基质
(二) “崇尚道德”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永恒内涵
(三) “整体趋同”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独特体现
(四) “民为邦本”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牢固根基
(五) “尚中贵和”精神——古代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
四、古代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一) 注重道德的特性
(二) 崇尚统一的特性
(三) 追求和谐的特性
第三章 近代民族精神
一、近代民族精神对古代民族精神的承接与发展
(一) 近代民族精神对古代民族精神的承接
(二) 近代民族精神对古代民族精神的发展
二、近代民族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碰撞与吸纳
(一) 近代民族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碰撞
(二) 近代民族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融合
三、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近代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
(二) 近代民族精神中的“民主”精神
(三) 近代民族精神中的“科学”精神
四、近代民族精神的特征
(一) 多样性与复杂性
(二) 变革性与爱国性
(三) 科学性与民主性
(四) 丰富性与零碎性
第四章 现代民族精神
一、现代民族精神产生、演变和发展
(一) 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以革命精神为主体的现代民族精神的演变与发展
(三) 传统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二、现代民族精神的内涵与集中体现
(一) 现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 现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现代民族精神的特征
(一) 现代民族精神彻底的革命性
(二) 现代民族精神鲜明的人民性
(三) 现代民族精神能动的求实性
第五章 当代民族精神
一、当代民族精神产生和演变过程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当代民族精神的产生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当代民族精神的发展
二、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 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当代民族精神
(二) 以革命精神为主导的当代民族精神
(三)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当代民族精神
三、当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 大庆精神
(二) 雷锋精神
(三) 焦裕禄精神
(四) “两弹一星”精神
四、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 当代民族精神的革命性
(二) 当代民族精神的集体性
(三) 当代民族精神的奉献性
第六章 新时代民族精神
一、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演变与发展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阶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阶段
(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阶段
二、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 开放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前提和基础
(二) 科学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终极目标
(三) 改革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内在动力
三、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 “九八”抗洪精神
(二) 抗击“非典”精神
(三) 载人航天精神
(四) 青藏铁路精神
四、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
(一) 理想性特征
(二) 主体性特征
(三) 和谐性特征
(四) 社会性特征
第七章 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
(一) 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二) 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三) 全球化进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二、中华民族精神与小康社会建设
(一) 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炎黄子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纽带
(三) 民族精神是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
(四) 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因素
三、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终极理想
(二) 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上的契合性
(三) 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 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
第八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必要性
(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
(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路径选择
(一) 通过文化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二) 以培育主体人为核心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三)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文泽;;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究[J];大学(学术版);2013年01期
2 孙玲;;探寻近年我国电视剧中民族精神表述的蜕变[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任晖;儒风飞扬 家国共存[D];南昌大学;2010年
2 高德强;论民族精神与中国和平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柯昌盛;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弘扬与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真真;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程楠;河南省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推广状况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唐璇;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7 张海景;我国大学生群体武术精神状态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8 邓尧;少儿武术健身操在长沙市小学推广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9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4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