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孔子的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孝”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更是占有一席之地。孔子生活在道德失范、社会混乱的时代,他以“孝”为出发点,在总结周以前孝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孝道主张,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现代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生活没有得到同等的发展,传统的孝道思想正在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现在正进入人口老龄化,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重新拾起孝道德的优良传统,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孝道德具有普遍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立足当下的基础上也要很好的借鉴孔子“孝”道德理论的精髓,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按照研究背景——理论内涵——理论价值的研究模式展开,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以孔子孝思想为核心,分四部分探索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第一部分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以及当时分封制、井田制的瓦解和私学兴起等方面来阐述孔子孝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并横向比较与他同时期其他学派的孝道思想,分析其思想特点,通过纵向比较分析其理论的历史意义和消极影响对孔子进行客观的评价,并通过孔子孝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全方位的认识孔子的孝思想。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孔子孝道德的现代境遇,分别论述当前孝道德缺失的现状,产生的危害以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探讨孔子的孝思想的现代适用性分析,探索孔子孝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代的价值,并提出重构现代孝道文化的举措。
【关键词】:孔子 孝思想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0-11
- 二、海内外研究现状11-14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4
-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4-17
- 第一章 孔子“孝”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17-24
- 第一节 政治背景17-19
- 一、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18
- 二、分封制的崩溃18-19
- 第二节 经济背景19-21
- 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瓦解20
- 二、个体家庭的发展20-21
- 第三节 文化背景21-24
- 一、周朝完善的礼仪制度的影响21-22
- 二、百家争鸣,私学兴起22-24
- 第二章 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价值24-42
- 第一节 “孝”的基本内容24-30
- 一、“孝”的基本规定24-28
- 二、其他孝思想与孔子之“孝”的区别28-30
- 第二节 孔子“孝”思想的积极评价30-36
- 一、孔子“孝”思想的理论贡献30-32
- 二、孔子“孝”思想的历史意义32-33
- 三、孔子“孝”思想的消极因素33-36
- 第三节 孔子“孝”思想的历史发展36-42
- 一、曾子、孟子的孝理论思想36-39
- 二、汉代以孝治天下39-40
- 三、宋明清孝文化的发展40-42
- 第三章 孝道德的现代境遇及其原因分析42-55
- 第一节 目前孝道德缺失的现状42-46
- 一、不赡养老人情况时有发生43
- 二、社会整体缺乏尊老敬老的意识43-45
- 三、孝的表现形式越来越物质化45-46
- 第二节 当代孝道德缺失带来的危害46-48
- 一、加重了国家和社会的养老负担46
- 二、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46-47
- 三、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7-48
- 第三节 目前孝道德缺失的原因48-55
- 一、西学东渐和“五四”、“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48-50
- 二、物质利益至上,忽视血缘亲情50-51
- 三、代际间思想观念的差距51-52
- 四、孝道德教育的缺失52-53
- 五、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让尽孝力不从心53-55
- 第四章 孔子“孝”思想在当代的践行55-66
- 第一节 孔子“孝”思想的当代价值55-60
- 一、有利于培养完善人格,形成和谐人际关系56-57
- 二、实现家庭、社会的和谐,,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57-58
- 三、有利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58-59
- 四、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59-60
- 第二节 重构“孝”文化的举措60-66
- 一、加强道德教育,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60-62
- 二、加强道德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媒体导向62-63
- 三、加大法律对孝道德的影响作用63-64
-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64-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0
- 后记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J];孔学研究;1995年01期
2 朱廷;;近年来对孔子的再评价[J];历史教学问题;1981年01期
3 李景林,莲子;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4 黎友;;从《论语》看孔子的行政思想[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7期
5 杜振吉;孔子的人才观及其用人思想略论[J];理论学刊;2001年03期
6 黄玉兰;孔子的“德教”思想[J];政府法制;2001年10期
7 齐瑞霞;孔子的“仁”与“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许传俊;;新形势下对孔子思想的重新审视[J];山东人大工作;2004年11期
9 张春晓;;孔子对“仁”的二重规定及其现代意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蒙培元;;孔子“仁”的重要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鹏飞;;必也正名乎——试论孔子研究中的是与非[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刘家贵;;孔子经济思想散论[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杨爱民;;试论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设思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荣;;孔子“仁”学新解[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丁绍仲;;浅析孔子的勤劳致富思想[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杨德华;;论孔子“信”的思想[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樊泳湄;;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任才;;孔子学术研讨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爱民;;略论孔子的激励思想[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N];解放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蓓蓓;鲍鹏山: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3 佛山日报评论员 陈莎;《孔子》:镜头让历史活起来[N];佛山日报;2014年
4 侯博觉;我们离孔子有多远[N];深圳特区报;2014年
5 赵家治;仁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N];吉林日报;2014年
6 黄家章;教师节更宜定在孔子诞辰日[N];深圳特区报;2014年
7 佛山日报记者 王紫君;孔子思想指引世人向善向美[N];佛山日报;2014年
8 李传根;孔子从荧屏走来[N];北京日报;2003年
9 周文彬 杨健;美国人眼中的孔子之礼[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陈德述认为:孔子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3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军政;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洪晓丽;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从《论语》看孔子思想的遇挫[D];山东大学;2008年
2 牛冠恒;孔子教育目标的再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斯思;孔子“成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苗磊;孔子“学”思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金花;文化人格美学视野下的孔子人格魅力[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红春;论孔子人生审美化的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齐文杰;论孔子的人学[D];河北大学;2008年
9 白梦安;论《论语》中孔子的非理论性思想[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李丹丹;《季庚子问於孔子》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孔子的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