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内涵探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6:06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内涵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以下三重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一性涉及到具体内容和性质特点的问题。着重阐述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可行性与必为性,抽象性与具体性。可行性与必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得以开展的理由,只有当它具备了可行性与必为性时,它才有得以开展的可能。两方面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旨在从施教与受教以及“思想政治”本身的角度,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并且对该种活动做出一般性与基础性的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统一性定义于责任论的层面上。在现代汉语中,责任一词具有两层含义:分内应该做的事;因为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便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把责任的两层含义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便可产生一种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便也相应具有两层含义:责任人应该以一种积极且主动的态度来完成自己必须要认真履行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因为没有完成自己必须认真履行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而被追究后果以后便需要在不利于自身的情势下,必须而且不得不重新履行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甚至直接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做出补救行动。后面一层含义上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何以出现,则完全根源于责任人对前面一层含义上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不够尽职或者完全没有履职。 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统一性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以后,主流的思想政治作用于社会控制与人的社会化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在社会控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让每个人的日常思想观念被意识形态同化的管道;又是人与人之间能够针对正统的思想政治产生共识或常识的媒介。在人的社会化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与社会等场域型塑出了一种政治氛围,那样的政治氛围旨在推动人的社会化,而人置身于那样的政治氛围接受正统的思想政治便实现了所有人对自身公民身份的强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顺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一性处在前沿,它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探寻理由,为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统一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统一性奠定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统一性处在思活动开展之后,它要从意义方面做出总结,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一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种前置性的抽象性;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统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统一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种后置性的具体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三重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绪论11-15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11-12
- 1. 问题的提出11-12
- 2. 选题的意义12
- (二)相关研究综述12-14
- 1. 研究现状的梳理与综述13
- 2. 研究现状的反思与走向13-14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14-15
- 1. 实证分析方法14
- 2. 语义分析方法14-15
- 第1章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一性15-21
- 1.1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特点15-18
- 1.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与必为性16
- 1.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性与具体性16-18
- 1.2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18-21
- 1.2.1 知识和思想18-19
- 1.2.2 主流意识形态19-20
- 1.2.3 二者的融合20-21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统一性21-35
- 2.1 思想政治教育责任21-23
- 2.1.1 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概念22
- 2.1.2 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分类22-23
- 2.2 积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23-30
- 2.2.1 积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责任承担24-25
- 2.2.2 积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责任承担的委派25-28
- 2.2.3 积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责任承担的层级28-30
- 2.3 消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30-35
- 2.3.1 消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究责评估31-32
- 2.3.2 消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究责评估的方式32-33
- 2.3.3 消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与究责评估的层级33-35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统一性35-46
- 3.1 价值论、目的论、功能论35-39
- 3.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论视角批判36
- 3.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目的论视角批判36-38
-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功能论视角批判38-39
- 3.2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39-42
- 3.2.1 社会控制与各种社会控制资源的属性比较40-41
- 3.2.2 社会控制与各种社会控制方式的比较41-42
- 3.3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社会化42-46
- 3.3.1 人的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氛围43-44
- 3.3.2 人的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定位44-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伊涛;权利话语的中国语境及其儒学背景[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内涵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