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和时代价值入手,直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今面临的理论困难和现实困难。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处于散在、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状态,这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是极不协调的,更是不合理的,所以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是时代使然和发展所趋: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推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通过分析现今重形式、轻精神内涵的教育现象普遍存在,缺少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系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阻碍,道德文化滑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现代内涵(从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方面),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长效机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整体提升社会公民的个人素养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常态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G1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8-14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8-10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0-12
-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10-11
-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11
-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11-12
- (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12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12-14
-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难分析14-21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理论困难14-16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定位问题14-16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世俗化和超越性之间的矛盾问题16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现实困难16-21
- (一)重形式、轻精神内涵的教育现象普遍存在16-17
- (二)缺少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系统17-18
- (三)应试教育模式的阻碍18-19
- (四)道德滑坡的危机19
- (五)多元文化的冲击19-21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内涵及必要性21-32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内涵21-27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明确化21-22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水平的升格化22-23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23-24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和督导的强化24-26
-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浓郁化26-27
- 二、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必要性27-32
- (一)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27-28
- (二)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改革28-29
- (三)有利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9
- (四)有利于推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29-30
- (五)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30-32
-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基本方略32-39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32-33
- 二、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长效机制33-36
- (一)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33-34
- (二)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34
- (三)发挥家庭的主角作用34-35
- (四)发挥社会的依托作用35-36
- 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6-37
- 四、整体提升社会公民的个人素养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44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迅雷;;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J];民主与科学;2007年01期
2 徐迅雷;;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7年02期
3 王十禾;比特流搅动文化漩涡[J];上海微型计算机;2000年28期
4 邵龙宝;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J];探索与争鸣;2001年08期
5 杨云宝;和而不同总相宜——文化个性与文化大同的察思[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2期
6 张剑虹;;没有灵魂的文化必是轻飘飘的[J];青年记者;2007年02期
7 王安忆;冯骥才;刘忠德;张贤亮;吴贻弓;高占祥;梁晓声;舒乙;靳尚谊;翟泰丰;滕矢初;魏明伦;;如何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群言;2007年05期
8 王建华;;增强文化自觉 建设文化强省[J];江苏政协;2008年S1期
9 ;增强文化自觉 建设文化强省[J];江苏政协;2008年06期
10 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为民;;论道德文化的现代创新[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江净帆;;“读经”运动: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尊”——兼与蒋庆先生商榷[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叶朗;;建设文化强国要注重精神的层面[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4 叶朗;;建设文化强国要注重精神的层面[A];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哲学发展与文化建设”论文集[C];2012年
5 中国老教授协会《大师风范》课题组;;弘扬大师风范,促进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马惠娣;;文化现代化战略如何思考休闲?[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杨学功;;哲学发展与文化建设——“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杨福泉;;呼唤更为整合和互补的当代中华文化精神及其教育[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9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10 杨福泉;;滥用“国学”不利于中华文化认同——呼唤更为整合包容的当代中华文化精神教育(节选)[A];共识(2011春刊05)[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跃兴;文化,是需要尊重的[N];福建日报;2007年
2 市文联 孙学丽;大连,因文化而更加美丽[N];大连日报;2009年
3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邓新华 熊元义;文化消费需要科学引导[N];光明日报;2010年
4 张静;文化经典的启迪[N];吉林日报;2010年
5 于平;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于平;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李红琼;试析文化强国的气质特征[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张俊卿;让文化经典成为良师益友[N];光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武开义 王晓霞;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N];张掖日报;2011年
10 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中国崛起,“文化声音”必须响起来[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有东;黄文山文化思想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2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萍;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孟静健;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田语;从《楚辞》与《诗经》的关系看楚文化的华夏化[D];西藏大学;2016年
4 胡丽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媚;从文化选择性论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磊;现阶段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东霞;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雷雨;读经问题及中小学读经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