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研究
本文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布卢默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社会互动中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在社会学里,符号互动理论对于解释符号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所富有的意义而针对这些事物进行活动的,这些意义是从一个人与其同伴进行的社会互动中衍生或者产生出来的,这个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这个人与他所遇到的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和完善这些事物的意义的。 雷锋精神是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一种道德范式。自从雷锋精神产生以来,就对中国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充分认识到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作用,在雷锋精神这样一种道德范式影响下,在学雷锋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令国人为之感动的雷锋式先进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雷锋精神已不单单属于中国,他逐渐走出国门,具有世界影响力。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仰慕中国而来到中国发展,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产生了无数“洋雷锋”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同时,在当今有关雷锋精神的电影、音乐逐渐盛行,印有雷锋肖像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备受人们的青睐,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雷锋精神呈现在大街小巷。无论是学雷锋运动中产生的雷锋式先进人物,还是“洋雷锋现象”,都在雷锋精神这一符号作用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并且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胡锦涛强调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用符号互动理论来解析雷锋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符号化的原因和作用。探讨学雷锋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特征和作用。探讨了雷锋精神的衍生物——“洋雷锋”,并分析了雷锋精神如何抽离其阶级属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并随时代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想念趋向成熟而逐渐升华为全人类所共同珍视的崇高品德和普世价值,并强调了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充分发挥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雷锋精神 符号互动理论 学雷锋运动 “洋雷锋” 时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20
- (一) 选题的源起和意义9-12
- 1、选题的源起9-11
- 2、选题的意义11-12
- (二) 文献综述12-16
- 1、现有研究现状述评12-14
- 2、现有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14-16
- (三)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16-20
- 1、相关概念界定16-18
- 2、研究方法18-20
-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前提、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20-27
- (一) 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前提20-22
- (二)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2-25
- (三) 符号互动理论的方法论原则25-27
- 二、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和学雷锋运动27-52
- (一) 雷锋精神的形成和学雷锋运动的兴起27-46
- 1、雷锋精神形成的背景27-29
- 2、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29-31
- 3、学雷锋运动兴起的背景31-33
- 4、学雷锋运动的历史进程33-46
- (二) “雷锋精神符号化”现象和“洋雷锋现象”的解读46-52
- 1、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雷锋精神符号化”现象的解读46-48
- 2 、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洋雷锋现象”的解读48-52
- 三、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52-65
- (一) 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3-59
- 1、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53-55
- 2、弘扬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55-59
- (二) 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59-65
- 1、雷锋精神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政治价值60-61
- 2、雷锋精神具有提升道德境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价值61-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弘扬雷锋精神要与时俱进[J];道德与文明;2003年02期
2 梁慧超;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J];道德与文明;2004年04期
3 公方彬;;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J];党建;2012年02期
4 杨青舟;;论雷锋精神在创建特色思想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科技;2008年12期
5 陈阳;;青年典型人物的建构与嬗变——《人民日报》塑造的雷锋形象(1963-2003)[J];国际新闻界;2008年03期
6 罗国栋;论雷锋精神的结构、特点和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12期
8 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9 王丽荣;从雷锋精神的宣传看榜样教育的重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6期
10 唐凯麟;;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光辉展现——雷锋精神探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人民日报;2011年
2 ;[N];人民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喜凤;论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菡;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亲子音乐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王德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视角下的学雷锋运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0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