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任何社会都是由不同的个人所组成的,而不同的社会形态会对其组成成员即个体提出不同的人格要求。作为公民社会组成成员和主体的公民,其所应该具有的人格就是公民人格。公民人格是现代公民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在个人身心上的体现,它不仅是现代公民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人格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结果。然而,熟悉相关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公民社会”、“公民人格”这两个术语是来自于西方,是在与东方社会截然不同的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其不可避免的会留下西方的烙印。加之东西方文化理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国情下的“公民人格”,必然要体现中国所特有的价值内涵和实际需求,切记不可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也不可直接搬用西方的公民人格教育模式。因此,中国现代社会的公民人格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公民”、“公民人格”的普适性价值内涵,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国情和时代要求。前者提出了我国公民人格教育的发展方向,后者则对我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提出了要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必然是“公民”和“公民人格”的普适性价值内涵与中国文化国情的契合,而当代中国公民人格现状中的一些问题对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提出了要求,进而规约了具体表现为公民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契约价值与伦理价值、一元价值与自由价值的辩证统一的教育内核。基于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应该从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主义和以人为本原则出发,确立个体性内容、社会性内容、法律性内容和政治性内容的主要教育内容。这主要阐述了中国公民人格教育“为什么有效”的问题。而当前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日益成熟,而且又仰仗于人格渠道、教育渠道和社会渠道等多元渠道的建设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环境和实现渠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公民人格教育实践中,才能会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真正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这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即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环境与渠道,解决了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怎么样才能有效”的问题。
【关键词】:公民 公民人格 公民人格教育 现代性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一、 研究背景7
- 二、 国内外研究7-10
- (一) 国外研究7-8
- (二) 国内研究8-10
- 三、 研究意义10-11
- (一) 理论意义10-11
- (二) 现实意义11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 (一) 研究思路11
- (二) 研究方法11-12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2-13
- (一) 研究重点12
- (二) 研究难点12
- (三) 研究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存在的突出问题13-20
- 一、 社会转型对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不确定影响13-15
- 二、 经济全球化对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冲击15-16
-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负面影响16-17
- 四、 网络对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弱化影响17-18
- 五、 当代人格危机对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不良影响18-20
- 第三章 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合理内核20-23
- 一、 公民个体价值与公民整体价值的结合20-21
- 二、 公民契约价值与公民伦理价值的融合21
- 三、 公民自由价值与公民一元价值的协调21-23
- 第四章 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原则23-27
- 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3-24
- 二、 集体主义原则24-25
- 三、 以人为本原则25-27
- 第五章 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内容27-31
- 一、 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个体性内容27-28
- 二、 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社会性内容28-29
- 三、 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法律性内容29
- 四、 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政治性内容29-31
- 第六章 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环境与渠道31-37
- 一、 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经济环境31-32
- 二、 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政治环境32
- 三、 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文化环境32-33
- 四、 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人格渠道33-34
- 五、 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教育渠道34-35
- 六、 实现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的社会渠道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剑;;美国人格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7年02期
2 刘戈;;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的几个误区[J];学习月刊;2011年24期
3 郑亚丽;;试论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人格教育[J];祖国;2013年22期
4 徐承伟;浅谈强化学生的人格教育[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乔潮,赵万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浅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吕红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01期
7 薛晓红;必须重视青少年良性人格教育[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8 朱红艳;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1期
9 岳震;侯彦琴;;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3期
10 贾迅;;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人格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祥国;;人格教育与创新[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李顺龙;;高职院校人格教育初探[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明章;;浅谈中学生的人格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李明;;构建新型人格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攸根兰;;浅谈特殊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方法[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6 罗晓明;;“人格本位”立说[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沈玉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张志刚;;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赵延顺;;班级管理从人格教育开始[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谭荣;;浅谈董老人格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泓霈;“国学教材”唤醒人格教育[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葛灵丹;把人格教育快快引入校园[N];新华日报;2013年
3 杨伟庆 葛海涛;人格管理未来企业管理的核心[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4 苏瑾 赵社献;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N];河南日报;2001年
5 郭惠民;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N];商洛日报;2006年
6 马依依;人格教育激发学生活力[N];文汇报;2007年
7 市贸促会 李国红;论解放思想与人格教育[N];益阳日报;2006年
8 牛津;人格管理:打破企业的管理盲区[N];经理日报;2008年
9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乡大横河中学 孙海侠;应重视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8年
10 衡阳技师学院 严桂芳;书法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关系[N];衡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红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戴连成;关于语文人格教育认知层面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萍;经亨颐人格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绍珍;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海燕;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赵欣;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劲松;人格教育的文化渊源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格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尚清;新世纪职专生人格教育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韦剑;从价值观澄清到当代人格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娟;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民人格教育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1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