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语境中的公民道德素质与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7-04-18 14:08
本文关键词:现实语境中的公民道德素质与提升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民道德素质是建构公民素质的核心要件,是衡量社会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关键力量。道德的历史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公民道德素质,客观、全面地把握公民道德的现实语境非常重要。本文以公民道德素质界定与现实语境的理论探析为切入点,以细化、界定公民道德素质的微观语境为前提,以探索现实语境中的公民道德素质构成、特征、问题情境及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价值意蕴为依据,以探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原则与路径为目的,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现实语境是现时客观实际所呈现的宏大视野,是限定、认知事物的话语体系,为理论研究创设由前提条件、历史背景、社会形态、时代特征等要素构筑的综合话语体系。现实语境呈现宏大理论范式,对其把握要进行细化、具体化,即现实语境主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六个微观语境。它们深刻影响、制约着群体生存方式、社会意识形态及个体思想意识。依据微观语境的效能界定,公民道德素质的“应然性”构成包括:健康的道德审美、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道德立场、高尚的道德追求、稳固的道德信仰和笃定的法制精神。公民道德素质具有复杂性、根基虚空性、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在现实语境中的公民道德素质呈现道德冲突、道德缺失、道德风险、道德危机的问题情境。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势在必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现代社会德育发展进步。发挥“物化批判”原则、“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疏导渗透”原则和“批判继承与甄别借鉴”原则的指导作用,结合现实语境,从科学化、生活化、品牌化、导向化、机制化、人性化六个方面探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策略选择,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现实语境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素质 价值意蕴 提升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8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二、问题的提出9-10
- 三、文献综述10-16
- (一) 国内研究10-12
- (二) 国外研究12-16
- 四、研究思路16
- 五、研究方法16-17
- 六、主要观点17-18
- 第一章 公民道德素质与现实语境18-28
- 一、公民道德素质概述18-21
- (一) 公民是道德人18-19
- (二) 公民道德19-20
- (三) 公民道德素质20-21
- 二、现实语境概述21-24
- (一) 现实语境的涵义探析21-23
- (二) 现实语境的认知路径23-24
- 三、现实语境对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机理24-28
- (一) 制约群体生存方式25
- (二) 制约社会意识25-26
- (三) 制约个体思维、意识、认识26-28
- 第二章 现实语境中的公民道德素质28-46
- 一、现实语境的效能界定28-38
- (一) 工业化语境28-30
- (二) 信息化语境30-31
- (三) 市场化语境31-33
- (四) 全球化语境33-34
- (五) 法制化语境34-36
- (六) 城市化语境36-38
- 二、现实语境中公民道德素质构成及特点38-43
- (一) 现实语境中公民道德素质的构成38-42
- (二) 现实语境中公民道德素质的特点42-43
- 三、现实语境中公民道德素质的问题情境43-46
- (一) 道德冲突43
- (二) 道德缺失43-44
- (三) 道德风险44-45
- (四) 道德危机45-46
- 第三章 现实语境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价值意蕴46-54
-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46-49
- (一)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46-47
- (二) 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根基47-48
- (三) 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谐48-49
- 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9-51
- (一) 夯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基49-50
- (二) 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0
- (三) 奠定公民社会道德发展基础50-51
- 三、促进现代社会德育发展进步51-54
- (一) 增强德育的重要性51-52
- (二) 为实现德育目的奠定道德基础52-53
- (三) 为德育提供转型动力53-54
- 第四章 现实语境中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策略54-66
- 一、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策略的原则54-57
- (一) 坚持“物化批判”,推动公民精神自由发展54
- (二) 坚持“总体性”原则,推动公民人格的全面建构54-55
- (三)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公民素质全面发展55-56
- (四) 坚持“疏导渗透”原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作用56-57
- (五) 坚持“批判继承与甄别借鉴”,强化公民道德归属感57
- 二、公民道德素质提升路径57-66
- (一)人性化路径57-58
- (二) 导向化路径58-59
- (三) 科学化路径59-61
- (四) 品牌化路径61-62
- (五) 机制化路径62-64
- (六) 生活化路径64-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0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锡;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挑战[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2 郭学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J];道德与文明;2002年05期
3 刘云林;法治建设道德支持的依据及其维度[J];道德与文明;2005年02期
4 薛桂波;;全球化中的伦理认同与伦理冲突[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5 袁祖社;;文化本质的“伦理证成”使命与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逻辑[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6 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7 覃凤英;;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J];党史文苑;2006年06期
8 郭e
本文编号:315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1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