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虚拟社区舆情管理及引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2:12

  本文关键词:虚拟社区舆情管理及引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虚拟社区的出现,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网络媒体功能的加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信息传播最快捷的通道,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网络环境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迫切需求和必须认真回答的时代前沿问题。相应地创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成为当前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客观必然。虚拟社区的存在,给现实社会带来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尽早了解和涉及这一领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对虚拟社区舆情进行管理及引导,加强网络群体的道德教育,则可以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本文从“虚拟社区舆情”这一热点着手,通过探究虚拟社区舆情形成机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提出虚拟社区舆情引导方法的内涵。由于虚拟社区舆情信息的掌控方式与其他教育信息的掌控方式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因此,对虚拟社区舆情引导方法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介载体方法的特点。本文深入探究如何利用虚拟社区舆情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对虚拟社区的舆情进行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虚拟社区舆情引导方法的功能,以提高网络受众辨析舆情信息能力为目的。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是以网络舆情信息为基础,以提高网络受众辨析舆情信息能力为日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调控方法为支柱,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引导方法,能够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进程,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 虚拟社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舆情管理与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关于虚拟社区定义和特征的研究10-11
  • 1.2.2 关于虚拟社区发展历程和视角的研究11-12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2-14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创新之处13-14
  • 2 虚拟社区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14-21
  • 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14-16
  • 2.1.1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4
  • 2.1.2 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功能14-15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5-16
  • 2.2 传播学相关理论16-19
  • 2.2.1 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性16-17
  • 2.2.2 借鉴传播学方法开展多种思想政治教育17-18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18-19
  • 2.3 新时期下虚拟社区管理理论依据19-21
  • 2.3.1 和谐社会思想19-20
  • 2.3.2 虚拟社区舆情管理依据20-21
  • 3 虚拟社区概述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联21-27
  • 3.1 虚拟社区概念和特点21-23
  • 3.1.1 虚拟社区概念21
  • 3.1.2 虚拟社区的特点21-23
  • 3.2 虚拟社区舆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必要性及其机制23-24
  • 3.2.1 进行虚拟社区舆情引导的必要性23-24
  • 3.2.2 虚拟社区舆情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机制24
  • 3.3 虚拟社区舆情的特点及控制难点24-27
  • 3.3.1 监管对象出现“群体极化”或“消极对抗”趋势24-25
  • 3.3.2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受到集中民意的冲击25-26
  • 3.3.3 网络“舆论导向”从精英走向大众化26-27
  • 4 虚拟社区的舆情引导及受众特性变化27-35
  • 4.1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概述27-30
  • 4.1.1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的实质27
  • 4.1.2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功能的主要特点27-30
  • 4.1.3 虚拟社区舆情引导得到政府的重视30
  • 4.2 舆情引导系统要素的变化30-32
  • 4.2.1 舆情引导目标的变化30-31
  • 4.2.2 三方维度相互协调“传受”双方价值31-32
  • 4.2.3 三方维度协调的应对方法32
  • 4.3 虚拟社区受众的主要特性32-35
  • 4.3.1 自主性33
  • 4.3.2 交互性33
  • 4.3.3 虚拟性33-35
  • 5 发挥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35-41
  • 5.1 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35-37
  • 5.1.1 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35-36
  • 5.1.2 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甚嚣尘上36
  • 5.1.3 网络淫秽色情、低俗之风屡禁不绝36-37
  • 5.2 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功能发挥37-38
  • 5.2.1 凝聚导向功能37
  • 5.2.2 内化功能37-38
  • 5.2.3 渗透及预防功能38
  • 5.3 多主体协助“虚拟社区”的舆情引导38-41
  • 5.3.1 通过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从正面引导舆论38-39
  • 5.3.2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规制虚拟社区舆情39
  • 5.3.3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虚拟社区用户的素质教育39-41
  • 6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45-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妙玲;;网络暴力舆论的现状、特征和成因[J];今传媒;2008年01期

2 曾长秋,罗珍,朱林生;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化及实现途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肖燕雄;陈志光;;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当代传播;2007年04期

4 何小明;论虚拟社区中的青少年行为与心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6 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更须有所作为[J];红旗文稿;2011年22期

7 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8 周德民,吕耀怀;虚拟社区: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J];湖湘论坛;2003年01期

9 曾长秋,朱林生;论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10 王宏宇;;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J];理论探讨;2006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虚拟社区舆情管理及引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17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