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4 06:3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需要高度关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民本性的研究。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解释了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本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支撑力量。因...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1.2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1.3 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关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方法
1.5.2 文献研究方法
1.5.3 系统分析方法
1.5.4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新时代
2.1.2 民本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思想
2.2.2 民本思想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切为了人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价值取向
3.1 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价值取向
3.1.1 生态文明顺应了历史发展和人民期望的趋势
3.1.2 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指向
3.1.3 生态文明思想民本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3.2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民本价值取向
3.2.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逻辑背景
3.2.2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民本性体现
3.3 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的民本价值取向
3.3.1 把满足生态诉求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一
3.3.2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3.4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民本价值取向
3.4.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
3.4.2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规避市场弊端
3.4.3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维护人民群众公平权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切依靠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体支撑
4.1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维的绿色化
4.1.1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产方式绿色化
4.1.2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绿色化
4.1.3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思维方式绿色化
4.2 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结构的民本性体现
4.2.1 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4.2.2 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有助于企业生态社会责任的践行
4.2.3 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有助于推进社会生态文化的建构
4.3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角色定位
4.3.1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
4.3.2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4.4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全球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
4.4.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4.4.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呼唤全球人民的合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本性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关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5.1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5.1.1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完善
5.1.2 区域性生态补偿群众的制度有待完善
5.1.3 人民群众在生态政绩考核中的作用有待提升
5.1.4 保障弱势群体生态权益的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5.2 前景展望
5.2.1 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5.2.2 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生态补偿制度
5.2.3 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在政府生态政绩考核中的功能
5.2.4 进一步完善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市场机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与时代意义[J]. 邓玲,王芳. 治理研究. 2019(02)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逻辑起点、理论实质与重要意义[J]. 程广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1)
[3]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及理论基础[J]. 唐代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意蕴[J]. 杨红柳. 探索. 2019(01)
[5]参照与超越:生态法治建设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构建[J]. 郭永园,张云飞. 环境保护. 2019(01)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 穆艳杰,魏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维论析[J]. 周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8]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贡献[J]. 胡长生,胡宇喆. 求实. 2018(06)
[9]以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潘岳. 人民论坛. 2018(30)
[10]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向度:从人民美好生活到全球生态治理[J]. 黄秋生,朱中华. 湖南社会科学. 2018(03)
硕士论文
[1]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到“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批判与反思[D]. 盛夏.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9272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1.2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1.3 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关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方法
1.5.2 文献研究方法
1.5.3 系统分析方法
1.5.4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新时代
2.1.2 民本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思想
2.2.2 民本思想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切为了人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价值取向
3.1 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价值取向
3.1.1 生态文明顺应了历史发展和人民期望的趋势
3.1.2 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指向
3.1.3 生态文明思想民本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3.2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民本价值取向
3.2.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逻辑背景
3.2.2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民本性体现
3.3 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的民本价值取向
3.3.1 把满足生态诉求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一
3.3.2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3.4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民本价值取向
3.4.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
3.4.2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规避市场弊端
3.4.3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助于维护人民群众公平权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切依靠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体支撑
4.1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维的绿色化
4.1.1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产方式绿色化
4.1.2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绿色化
4.1.3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思维方式绿色化
4.2 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结构的民本性体现
4.2.1 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4.2.2 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有助于企业生态社会责任的践行
4.2.3 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有助于推进社会生态文化的建构
4.3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角色定位
4.3.1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
4.3.2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4.4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全球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
4.4.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4.4.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呼唤全球人民的合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本性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关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5.1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5.1.1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完善
5.1.2 区域性生态补偿群众的制度有待完善
5.1.3 人民群众在生态政绩考核中的作用有待提升
5.1.4 保障弱势群体生态权益的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5.2 前景展望
5.2.1 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5.2.2 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生态补偿制度
5.2.3 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在政府生态政绩考核中的功能
5.2.4 进一步完善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市场机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与时代意义[J]. 邓玲,王芳. 治理研究. 2019(02)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逻辑起点、理论实质与重要意义[J]. 程广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1)
[3]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及理论基础[J]. 唐代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意蕴[J]. 杨红柳. 探索. 2019(01)
[5]参照与超越:生态法治建设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构建[J]. 郭永园,张云飞. 环境保护. 2019(01)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 穆艳杰,魏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维论析[J]. 周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8]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贡献[J]. 胡长生,胡宇喆. 求实. 2018(06)
[9]以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潘岳. 人民论坛. 2018(30)
[10]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向度:从人民美好生活到全球生态治理[J]. 黄秋生,朱中华. 湖南社会科学. 2018(03)
硕士论文
[1]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到“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批判与反思[D]. 盛夏.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9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22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