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普世伦理及其三维构建

发布时间:2021-07-03 05:30
  “普世伦理”一词,是在1990年正式提出,最先出现在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全球责任》一书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这一概念的广泛影响已扩展到宗教界、伦理界甚至文化界。面对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的全球问题,普世伦理成为探寻解决全球问题路径的精神价值方面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准则。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的描述,把普世伦理的定义和内涵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概括起来,普世伦理是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本文认为,普世伦理是在承认不同国家、民族伦理道德个性差异前提下的形成的伦理道德。需要强调的是,普世伦理是一种底线伦理,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本文主要是从下面四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普世伦理的内涵及研究价值。通过对普世伦理这一概念的界定,指出它的特征,总结其研究价值,并分析普世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构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分析。主要分析了构建普世伦理的理论依据及实现的可能性因素。第三部分,构建普世伦理需要扬弃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主要从认识障碍和现实障碍两个方面来探讨构建普世伦理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第四部分,普世伦理的三维构建...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导论
    1.1 概念界定
        1.1.1 普世伦理的含义
        1.1.2 普世伦理的内容构成
        1.1.3 普世伦理的特征
    1.2 普世伦理的研究价值
        1.2.1 普世伦理的目的和意义
        1.2.2 普世伦理对和谐世界的价值
    1.3 普世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 构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分析
    2.1 普世伦理的思想渊源
        2.1.1 西方哲学中的至善原则
        2.1.2 从恩格斯的道德伦理出发
        2.1.3 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普世伦理因素
    2.2 普世伦理得以实现的有利因素
        2.2.1 外部条件
        2.2.2 内部因素
        2.2.3 存在形式
3 构建普世伦理需要扬弃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3.1 现实障碍
        3.1.1 经济发展不平衡障碍
        3.1.2 利益障碍
        3.1.3 生产和生产方式的障碍
        3.1.4 文化及价值观念障碍
        3.1.5 制度认同障碍
    3.2 认识障碍
        3.2.1 利己主义
        3.2.2 狭隘民族主义
        3.2.3 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4 普世伦理的三维构建
    4.1 普世伦理三维构建之:天人合一
        4.1.1 天人合一的价值内涵
        4.1.2 天人合一的普世意义
            4.1.2.1 “天人合一”价值观对构建普世伦理的指导意义
            4.1.2.2 “生生之道”价值观对构建普世伦理的启示意义
            4.1.2.3 道家有关生命和自然的基本理念对构建普世伦理的意义
    4.2 普世伦理三维构建之:人我合一
        4.2.1 人我合一的价值内涵
        4.2.2 人我合一的普世意义
            4.2.2.1 “仁者爱人”价值观的普世意义
            4.2.2.2 “和而不同”价值观的普世意义
            4.2.2.3 道家对战争、暴力以及国家看法的普世意义
    4.3 普世伦理三维构建之:欲理合一
        4.3.1 欲理合一的价值内涵
        4.3.2 欲理合一的普世意义
            4.3.2.1 “义利统一”价值观的普世意义
            4.3.2.2 “身心合一”价值观的普世意义
    4.4 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普世原则构建的方法论途径
        4.4.1 价值理性的重建
        4.4.2 寻求底线普世伦理——吸取各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
        4.4.3 跨文化对话——加强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261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261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0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