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5 10:55
  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标志着人的生命质量的高低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和谐是社会中个体和社会所追求的完美目标之一。本文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为时代背景,以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规定性为研究起点,根据精神生活的特点设计了精神生活衡量的指标体系,通过结合近期学者们对中国人生活的相关调研数据,根据精神生活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质量措施,以便揭示当代社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现实状况图景,引导人们重新认识精神生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个体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面发展。引言交待了当代社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这一研究论题提出的缘由,对国内外精神生活研究进行了综述,进而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的内涵,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对以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继承性,以及当代中国人生活的社会环境。第二章主要探讨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和制约因素。主要探讨了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表达方式和公式,...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本规定性
    一、 精神生活的本质属性
        (一) 精神生活的概念界定
        (二) 精神生活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三) 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
    二、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继承
        (一) 专制制度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禁锢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道德引导
        (三) 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对精神生活的影响
    三、 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时代特征
        (一) 市场经济给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 民主与法治的健全为精神生活提供了保障
        (三) 文化繁荣为精神生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四) 科技和教育为精神生活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衡量与制约因素
    一、 精神生活质量的特点和衡量
        (一) 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和表达
        (二) 精神生活感受的表现形式
        (三) 精神生活质量公式的解读
    二、 精神生活需要与实现方式
        (一) 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
        (二) 精神生活需要的特点
        (三) 精神生活需要的实现方式
    三、 精神生活资料及其群体性特征
        (一) 精神生活资料的种类及内容
        (二) 精神生活资料的群体性特征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主要阶层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一、 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 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资料状况
        (二) 对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二、 工人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 工人群体的精神生活资料状况
        (二) 工人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三、 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 知识分子群体群体精神生活资料状况
        (二) 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四、 民营企业家和管理者中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 中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资料状况
        (二) 中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五、 公务员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 公务员群体精神生活资料状况
        (二) 公务员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六、 大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 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资料状况
        (二) 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质量分析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
    一、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
        (一) 精神生活的物化及其根源
        (二) 当代人精神生活物化的表征
    二、 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建构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中的大众传媒与精神生活关系
        (二) 大众传媒对精神生活的塑造与满足
        (三) 大众传媒对精神生活的扭曲和剥夺
    三、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
        (一) 社会变迁中的精神生活的滞后性
        (二) 地区、城乡、阶层间的精神生活不平衡
        (三) 精神生活各层次要素间的不平衡
第五章 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探讨
    一、 社会公共性的改善:精神生活提升的困境突破
        (一) 物质丰富与共享是社会公共性的基础
        (二)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公共性的重要途径
    二、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精神生活的价值与实现
        (一) 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丰富
        (二) 团体文化的精神价值传递
        (三) 文化产品价值消费平等化
    三、 主体性的提升:精神生活的现代确证方式
        (一) 主体自我的内在修养
        (二) 精神生活方式的个性化
        (三) 生存方式的学习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与精神健康——基于北京和珠三角地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郭星华,才凤伟.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4)
[2]变革时代的员工压力管理[J]. 朱健生.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2(05)
[3]我国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 李喆.  消费经济. 2011(06)
[4]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J]. 姜国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5]中国商人生存环境调查报告[J].   中国商人. 2011(05)
[6]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J]. 于世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7]论圈层结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再认识[J]. 宋丽娜,田先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关于提高上海市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调研报告[J]. 周正言,李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01)
[9]北京公务员工作生活质量调查[J]. 张成福,杨兴冲.  决策. 2010(09)
[10]儒家修身理论及其现代价值浅析[J]. 王心竹.  道德与文明. 2010(03)

硕士论文
[1]武汉地区高校中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研究[D]. 汪汉荣.华中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4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344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