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9-29 20:14
当代交往日益普遍化、信息化,它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学科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于交往问题的研究。在当代社会交往的背景下,从交往理论的视角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目的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人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往解读,提出一种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问题的交往解决之道,因而本文的理论支点和贯穿主线,就是交往。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理论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有价值的观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阐述了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本文在详尽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蕴含的深层含义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努力发掘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积极因素,并将其引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以用来指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还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指出...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交往范畴的界定
第二节 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及其相互关系
一、物质交往
二、精神交往
三、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交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二、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
三、世界的普遍交往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
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区别
二、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联系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交往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之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起源于交往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交往活动
三、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第二节 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关注人的主体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解与对话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交往实践基础
第三节 交往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缺失
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忽视
二、交往过程中情感的缺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现实生活
第四章 交往理论视阈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路
第一节 尊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努力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二、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教育者要大力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 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
二、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水平
第三节 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往双方要沟通理解,并实现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双方的对话交流
三、注重主体间情感世界的交往
第四节 注重在交往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建立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回归生活世界
三、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J]. 姜爱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J]. 郭毅然. 理论与改革. 2006(01)
[3]哈贝马斯“理想的话语环境”评析[J]. 郑璐.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06)
[4]从交往理论视阈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J]. 石美萍. 江西教育科研. 2004(07)
[5]“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回归生活世界[J]. 何雪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6]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J]. 万光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7]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万光侠.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4)
[8]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任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1)
[9]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衣俊卿. 哲学研究. 1992(10)
[10]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J]. 刘奔. 哲学研究. 1989(01)
博士论文
[1]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闫艳.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 李轶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试论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现机制[D]. 谭自慧.西南大学 2008
[2]“交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 王希泉.河海大学 2006
[3]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 岳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14400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交往范畴的界定
第二节 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及其相互关系
一、物质交往
二、精神交往
三、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交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二、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
三、世界的普遍交往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
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区别
二、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联系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交往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之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起源于交往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交往活动
三、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第二节 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关注人的主体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解与对话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交往实践基础
第三节 交往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缺失
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忽视
二、交往过程中情感的缺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现实生活
第四章 交往理论视阈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路
第一节 尊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努力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二、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教育者要大力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 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
二、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水平
第三节 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往双方要沟通理解,并实现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双方的对话交流
三、注重主体间情感世界的交往
第四节 注重在交往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建立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回归生活世界
三、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J]. 姜爱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J]. 郭毅然. 理论与改革. 2006(01)
[3]哈贝马斯“理想的话语环境”评析[J]. 郑璐.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06)
[4]从交往理论视阈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J]. 石美萍. 江西教育科研. 2004(07)
[5]“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回归生活世界[J]. 何雪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6]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J]. 万光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7]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万光侠.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4)
[8]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任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1)
[9]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衣俊卿. 哲学研究. 1992(10)
[10]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J]. 刘奔. 哲学研究. 1989(01)
博士论文
[1]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闫艳.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 李轶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试论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现机制[D]. 谭自慧.西南大学 2008
[2]“交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 王希泉.河海大学 2006
[3]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 岳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14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1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