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见死不救”社会现象的成因及其引导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3:12

  本文关键词:“见死不救”社会现象的成因及其引导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见死不救 道德教育 原因 危害 对策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却有明显滞后的情况。近年来屡见报端的“见死不救”“见义不为”事件正是这种道德滑坡的写照。“见死不救”现象的存在不仅给人们的道德情感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不信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隔阂,严重危害了社会的良性运转与和谐发展。如果任其恶化,会对社会个体道德的健康发展起到负面影响,阻碍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序进行。因此,本文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起点,并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见死不救”现象的成因及其引导教育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对“见死不救”现象的相关问题界定,包括“见死不救”的含义及本质、特点、分类、研究的现实价值。第三章主要分析“见死不救”现象的成因及危害。第四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对“见死不救”引导教育的对策。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见死不救”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见死不救”现象的原因,寻求解决对策,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而且可以主动调节工作思路,深入探讨解决弊端的对策,引导人们认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培养文明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人们的道德行为;营造正义、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见死不救 道德教育 原因 危害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选题的背景10
  • 1.1.2 选题的意义10-11
  • 1.2 对“见死不救”现象的研究状况及其评析11-13
  • 1.2.1 对“见死不救”现象的研究状况11-13
  • 1.2.2 对研究状况的评析13
  •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3-15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创新点14-15
  • 第2章 “见死不救”现象的相关问题界定15-20
  • 2.1 “见死不救”的含义及其本质15-16
  • 2.1.1 “见死不救”的含义15
  • 2.1.2 “见死不救”的本质15-16
  • 2.2 “见死不救”的特点及分类16-17
  • 2.2.1 “见死不救”的特点16-17
  • 2.2.2 “见死不救”主体分类17
  • 2.3 “见死不救”研究的现实价值17-20
  • 2.3.1 有利于弘扬社会正义,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17-18
  • 2.3.2 有利于明辨是非,培养“四有”新人18
  • 2.3.3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18-19
  • 2.3.4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19-20
  • 第3章 “见死不救”现象的成因及危害20-29
  • 3.1. 见死不救”现象出现的现实社会根源20-25
  • 3.1.1 社会经济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20-21
  • 3.1.2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21-23
  • 3.1.3 大众传媒的导向偏颇23-24
  • 3.1.4 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24
  • 3.1.5 道德教育的缺陷24-25
  • 3.2 “见死不救”现象出现的个体心理根源25-27
  • 3.2.1 道德主体的从众心理25-26
  • 3.2.2 道德主体情感淡漠26
  • 3.2.3 道德主体责任感匮乏26-27
  • 3.3 “见死不救”的社会危害27-29
  • 3.3.1 导致人际关系冷漠化加剧27
  • 3.3.2 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27-28
  • 3.3.3 导致优良道德传统的丧失28-29
  • 第4章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见死不救”引导教育的对策29-39
  • 4.1 丰富教育内容,加强道德教育29-31
  • 4.1.1 弘扬见义勇为等优秀道德文化传统29
  • 4.1.2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9-30
  • 4.1.3 增加道德榜样的教育30-31
  • 4.2 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31-33
  • 4.2.1 加强正面激励教育法31
  • 4.2.2 重视道德情感育人法31-32
  • 4.2.3 开发道德主体自我教育法32-33
  • 4.3 教育贴近生活,践行道德实践33-34
  • 4.3.1 教育目标的生活化33
  • 4.3.2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3-34
  • 4.3.3 教育过程的生活化34
  • 4.4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系统34-39
  • 4.4.1 营造全社会的德育氛围34-35
  • 4.4.2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35-36
  • 4.4.3 巩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36
  • 4.4.4 正视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36-37
  • 4.4.5 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37-39
  • 第5章 结论39-40
  • 5.1 消除“见死不救”现象的现实性39
  • 5.2 消除“见死不救”现象的可行性39-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44
  • 作者简介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现曾,王凤英;思想政治教育与现时代三题[J];探索;2000年02期

2 王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几个社会条件[J];探索;2000年04期

3 朱琪虹,王盛茂;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0年03期

4 王泽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点思考[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姜延宝,蔡东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益问题[J];党建与人才;2000年05期

6 曾鹃;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钟崇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8 田祚雄;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反思与前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韦兆钧;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及其实现之策略[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罗槐茂,黄岳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文泰;姚其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2 陈潜;陈均宝;;对“大学生村官”上任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3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周加胜;;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5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熊继文;;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N];广西日报;2005年

2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本社记者 曹智;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年

4 王天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量[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6 张弛 周奔;喜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格局[N];解放军报;2007年

7 陈锐邋特约记者 唐向东;总后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解放军报;2007年

8 张瑞霞;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首府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马奇柯;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张荣邋记者 夏洪青;二炮某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服务[N];解放军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英;解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学;2008年

2 姜文静;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领域的拓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4 郑建松;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李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学术性[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巫阳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董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国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马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及其实现[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5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55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