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秦皇岛市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20:04

  本文关键词:秦皇岛市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思想道德 干预模式 未成年人 生态系统 相关分析方法


【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转城村数量逐渐增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中国的道德处于一个剧烈震荡的转型阶段,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有效落实,对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关注尤为欠缺,未成年人犯罪率出现低龄化趋势。因此对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通过学习转城村的内涵、生命周期及相关理论、思想道德的内涵及分类、思想道德工作相关理论,为研究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问题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基于转城村未成年人所处的生态系统,通过对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状况、转城村未成年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因素的深入调查分析,得出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因素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最后,基于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结果,构建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干预模式——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将学龄前未成年人纳入干预模式的客体之中。指出生态系统中各参与方的角色与工作定位,为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道德 干预模式 未成年人 生态系统 相关分析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2
  • 1.1.1 政策解读11
  • 1.1.2 现实背景11
  • 1.1.3 理论意义11-12
  • 1.1.4 现实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9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第2章 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理论阐述19-28
  • 2.1 转城村未成年人概述19-22
  • 2.1.1 转城村内涵19-20
  • 2.1.2 转城村生命周期20-21
  • 2.1.3 “未成年人”的界定21-22
  • 2.1.4 未成年人基本权利22
  • 2.2 思想道德概述22-24
  • 2.2.1 思想道德的涵义22
  • 2.2.2 思想道德的内在构成22-23
  • 2.2.3 思想道德的外在分类23
  • 2.2.4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3-24
  • 2.3 思想道德干预工作基本理论24-27
  • 2.3.1 道德发展阶段论24-25
  • 2.3.2 社会学习理论25-26
  • 2.3.3 系统论26
  • 2.3.4 生态系统理论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与生态系统状况28-46
  • 3.1 实证调研与统计方法28-31
  • 3.1.1 调查对象28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28-30
  •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30-31
  • 3.1.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31
  • 3.1.5 数据统计方法31
  • 3.2 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31-36
  • 3.2.1 中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结果31-33
  • 3.2.2 小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结果33-35
  • 3.2.3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差异性检验35-36
  • 3.3 转城村未成年人家庭状况36-40
  • 3.3.1 家长量表的调查结果36-38
  • 3.3.2 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38-40
  • 3.4 转城村未成年人学校状况40-43
  • 3.4.1 教师量表的调查结果41-42
  • 3.4.2 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42-43
  • 3.5 转城村社区(社会)状况43-45
  • 3.5.1 社区量表的调查结果43-44
  • 3.5.2 社区(社会)德育中存在的问题44-45
  • 3.6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与生态系统相关分析46-61
  • 4.1 分析方法46-47
  • 4.1.1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46
  • 4.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6-47
  • 4.2 思想道德与生态系统相关分析结果47-56
  • 4.2.1 思想道德与家庭因素相关分析47-50
  • 4.2.2 思想道德与学校因素相关分析50-52
  • 4.2.3 思想道德与社区(社会)因素相关分析52-53
  • 4.2.4 思想道德与生态系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3-56
  • 4.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干预工作的必要性56-60
  • 4.3.1 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客观要求56-57
  • 4.3.2 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内在要求57
  • 4.3.3 未成年人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57-58
  • 4.3.4 社区(社会)德育的根本要求58-59
  • 4.3.5 各子系统合力不足的直接要求59-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干预模式构建及措施61-72
  • 5.1 思想道德干预工作理念61-62
  • 5.1.1 生态保护理念61-62
  • 5.1.2 早期干预理念62
  • 5.2 思想道德干预工作原则62-63
  • 5.2.1 科学性原则62
  • 5.2.2 系统性原则62-63
  • 5.2.3 可行性原则63
  • 5.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干预模式设计63-65
  • 5.3.1 思想道德干预模式构建63-64
  • 5.3.2 思想道德干预主体64
  • 5.3.3 思想道德干预客体64-65
  • 5.4 转城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干预措施65-71
  • 5.4.1 未成年人自身层面65
  • 5.4.2 家庭层面65-67
  • 5.4.3 学校层面67-68
  • 5.4.4 社区(社会)层面68-69
  • 5.4.5 政府层面69-71
  • 5.5 本章小结71-72
  • 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76
  • 附录 176-79
  • 附录 279-82
  • 附录 382-86
  • 附录 486-8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9-90
  • 致谢90-91
  • 作者简介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洁;;加强职业教育 提升城中村农民社会化程度[J];沧桑;2010年08期

2 冯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三结合”的意义[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1期

3 罗赤;透视城中村[J];读书;2001年09期

4 汪力;李高峰;;哥们义气: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精神纽带[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5期

5 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胡弦;刘谷一;;谈“城中村”改造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7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8 马桂平;;城中村村民就业问题与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9 罗文萍;刘丹;;浅析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的“诚”与“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周杰;;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教育网络[J];社区;2007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凤祥;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立云;城中村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宋浩华;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4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64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