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民族共同记忆的塑造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建国后抗战纪念活动的政治效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7:09

  本文关键词:民族共同记忆的塑造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建国后抗战纪念活动的政治效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战纪念 仪式 认同 记忆


【摘要】:政治仪式作为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具有促进共同体记忆塑造和构建国家认同的作用。政治仪式指向的是权力主体的政治意愿,周期性的抗战纪念活动正是政治权威和政治认同构建的平台。政治仪式通过纪念话语象征符号的使用、仪式的周期性操演等手段唤起集体记忆,增强共同体凝聚力和认同感。本文在简要介绍政治仪式与政治认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政治仪式、集体记忆和政治认同的理论出发,阐述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史实资料为基础,梳理建国后抗战纪念活动的演化,从时间、空间、参与者等角度阐述抗战纪念活动的变化特点。政治仪式不仅为政治权威的展示提供平台、激发政治情感并促进政治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而且通过仪式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政治象征符号的作用,宣扬政治价值、维护政治秩序。经过政治仪式的洗礼,政治仪式的参与者会唤起集体共有的记忆。权力主体通过纪念话语的表述、符号的工具性运用等手段塑造共同体记忆,为政治认同打下心理基础。
【关键词】:抗战纪念 仪式 认同 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8
  • 二、文献资料综述8-11
  • 三、研究流程11-13
  • 第一章 仪式、记忆与认同13-21
  • 第一节 政治仪式、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13-18
  • 一、政治仪式13-14
  • 二、集体记忆14-16
  • 三、国家认同16-18
  • 第二节 仪式、记忆与认同之间的关系18-21
  • 一、仪式是记忆塑造的手段18-19
  • 二、记忆是国家认同的基础19-20
  • 三、仪式是认同生成的载体20-21
  • 第二章 建国后抗战纪念的演化分析21-29
  • 第一节 抗战纪念活动的演化历程21-25
  • 一、建构:建国初期的抗战纪念21
  • 二、沉寂:文革时期的抗战纪念21-22
  • 三、回归: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抗战纪念22-23
  • 四、复兴:21世纪以来的抗战纪念活动23-25
  • 第二节 纪念活动演化特点分析25-29
  • 一、时间:间断性纪念到周期性规范纪念25-26
  • 二、空间:单一空间向多元空间转化26-27
  • 三、参与者:被动参与转向主客体良性互动27-29
  • 第三章 以抗战纪念活动塑造民族共同记忆29-34
  • 第一节 仪式塑造民族共同记忆的手段29-32
  • 一、历史的重演:纪念话语的表达29-30
  • 二、象征与隐喻:符号的工具性运用30-31
  • 三、仪式的操演:活动的规则性展开31-32
  • 第二节 仪式塑造民族共同记忆的作用32-34
  • 一、共同记忆整合群体意识,增强群体凝聚力32-33
  • 二、共同记忆重现神圣历史,构建国家合法性33-34
  • 第四章 以抗战纪念活动构建国家认同34-39
  • 第一节 仪式构建国家认同的手段34-35
  • 第二节 仪式构建国家认同的意义35-39
  • 一、展现政治权威,维护政治秩序35-36
  • 二、传播意识形态,动员整合社会36-37
  • 三、凝聚群体情感,催生国家认同37-39
  • 第五章 抗战纪念活动面临的问题与应对路径39-45
  • 第一节 抗战纪念活动面临的问题39-41
  • 一、政治仪式的时空局限性39-40
  • 二、仪式传播媒介对仪式效果的影响40
  • 三、多元文化对于政治仪式的挑战40-41
  • 第二节 应对挑战的路径分析41-45
  • 一、扩展仪式运作方式41-42
  • 二、丰富媒介传播手段42-43
  • 三、增强仪式主客体之间互动43
  • 四、提升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互补43-45
  • 结语45-46
  • 致谢46-47
  • 附录一47-50
  • 参考文献50-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辉;;操演的政治:现代国家仪式与民初政治合法性建构[J];安徽史学;2013年01期

2 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再生产:政治记忆的双重刻写[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3 谢海军;;中国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多元路径及其分类治理[J];前沿;2011年07期

4 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张兵娟;;全球化时代的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论国庆阅兵仪式的传播意义及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海洲;;论政治仪式变革中的政治传统——站在保守与激进之间的审查官[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7 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宣展与合法性建构——中国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中的国庆大阅兵(1949-2009)[J];学海;2010年04期

8 童小彪;;抗战时期中共纪念活动与三民主义话语[J];云梦学刊;2010年03期

9 彭勃;;自我、集体与政权:“政治认同”的层次及其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张玉萍;张旭东;李杨;;文化大革命中政治仪式的失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招待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5年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杨;“开国大典”的政治仪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敏;记忆的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66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66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