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厚生”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厚生”,出自中国古典文献《尚书·虞书·大禹谟》,开初释义为使人民生活富足、充裕。先秦时期,先贤们认为,百姓是国之根基,无论是治国还是立法,虽然目的是为君主服务,但都要有满足百姓这一前提。“厚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重民”、“生民”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它彰显了人类的基本生存和普遍发展的内在尺度和价值取向,千百年来被有识之士批判地继承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维的不断拓宽,“厚生”思想也逐渐融入到了教育、管理等其它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沟通,使人的精神生活认同并适应客观世界,促使人反思和不断调整生命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谈到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摄智”,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展现了独特的育人功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是人们共同的诉求,更是获得社会的关注和学界的研究。本文从“厚生”的历史渊源出发,解析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行阐述,再融入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用中。本文通过对传统“厚生”思想内涵的阐释,分析其形成来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找出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研究“厚生”思想,运用跨学科方法,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炼有效资源,并解读“厚生”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人文思想基础。“厚生”思想既是中华民族宽厚仁爱性格的表达,也是可以融入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危机的精神源泉,对提升国民素质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厚生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引 言8-12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8-9
- (一)选题背景8
- (二)选题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1
- (一)国内研究现状9-11
- (二)国外研究现状11
-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1-12
- (一)主要研究方法11
- (二)创新点11-12
- 第二章“厚生”思想的历史渊源12-21
- 一、“厚生”思想的起源12-15
- (一)“厚生”的含义及提出12-13
- (二)“厚生”观念的历史诠释13-15
- 二、“厚生”思想在古代主要学派学说中的体现15-21
- (一)儒家学派的养民之道15-16
- (二)道家学派的无为顺民16-18
- (三)墨家学派的“兼爱利民”18-19
- (四)法家学派的法治民生19-21
- 第三章“厚生”思想在当代发展的理论基础21-25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21-22
-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2-23
- 三、党的群众路线精神23-25
- 第四章“厚生”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25-35
- 一、“厚生”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25-27
-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平等理念25-26
-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尊重理念26-27
-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提倡服务理念27
- 二、“厚生”思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7-31
- (一)“厚生”思想的生命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的感染28-29
- (二)“厚生”思想的保障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影响29-31
- 三、“厚生”思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1-35
- (一)“厚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授受双方沟通的调节31-33
- (二)“厚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实施的引导33-35
- 第五章“厚生”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35-40
- 一、以重民传统观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5-36
- 二、以爱人善行行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36-37
- 三、以回馈社会观念,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7-38
- 四、以以人为本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43-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玲;论“移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探索;2003年04期
2 李斌,王久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稳定功能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唐红洁;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1期
4 林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5 陈少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2期
6 梁颖;试论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王宏强;论公民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李幼斌,吴冬春;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原则与要求[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谯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10 郝文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功能[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3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6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林燕;陈玉民;;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志军;;宽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理念[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段文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辩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国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文斌;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顾海良;从战略角度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以人为本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大连日报;2005年
5 记者 尹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德州日报;2005年
6 管向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3年
7 李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9 程天权;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山;加强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玮哲;大学生宽容思想政治教育[D];中南大学;2008年
2 刘兆军;“博客社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D];复旦大学;2008年
3 赵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郭春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述评(1949-1957)[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强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阅读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8 曾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同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张艺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初探[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孔北平;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特点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09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60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