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利化的历史透视与现实挑战
发布时间:2017-08-28 22:28
本文关键词:德育功利化的历史透视与现实挑战
更多相关文章: 德育功利化 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本质 功名引诱 情感德育
【摘要】:德育功利化是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已引起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德育功利化不仅在当前存在,在我国古代的多个历史时期也有突出的表现。文章以历史典籍为研究材料,从“儒学独尊”和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影响出发,分析了德育功利化在汉魏之际和隋唐以后至明清时期的表现、危害及纠偏的理论和方法。汉武帝以后“儒学独尊”,造就了汉代的文明气象,同时德育功利化也逐渐显露出来,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人才选拔制度的转型及回归生活的家庭教育,对于德育功利化的消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推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成为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眼前利益需求和显性目标,因而德育逐步偏离了根本目标,失落了德育的本质,再次形成了德育功利化的问题。回归内心的“心学”理论,关注社会问题、力求经世致用的实学,都是纠正功利化德育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在德育史上十分耀眼夺目。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平的社会局面被打破,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德育的外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德育功利化被逐步融解。 当前德育功利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德育功利化倾向持续对德育功效造成负面影响,化解德育功利化危机是提高德育效果、破解道德困境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反思历史、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从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回归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选择生活化的德育内容、采取情知并重的德育方法、应用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纠正当前德育功利化倾向的个人思考。
【关键词】:德育功利化 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本质 功名引诱 情感德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0.1 选题背景10-11
- 0.2 研究综述11-13
- 0.2.1 国内研究综述11-12
- 0.2.2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选题意义及本文的创新点13-16
- 0.3.1 研究思路13-14
- 0.3.2 研究方法14
- 0.3.3 选题意义14
- 0.3.4 本文的创新点14-16
- 第一章 德育功利化的内涵和德育运行机制16-22
- 1.1 德育功利化的内涵分析16-19
- 1.1.1 功利、功利性和功利化16-17
- 1.1.2 德育及德育本质的探讨17-18
- 1.1.3 德育功利化的内涵18-19
- 1.2 德育运行机制的多维度分析19-22
- 1.2.1 德育运行机制的内涵分析19
- 1.2.2 德育要素分析19-20
- 1.2.3 德育过程分析20-21
- 1.2.4 德育运行机制的综合分析21-22
- 第二章 汉魏之际德育功利化的表现及其修正22-37
- 2.1 德育功利化发展的过程解析22-25
- 2.1.1 德育内容儒学化22-23
- 2.1.2 儒学教育政治化23-24
- 2.1.3 经典学习功利化24-25
- 2.2 德育功利化的表现25-29
- 2.2.1 德育主体 加官进爵—功名诱惑25-27
- 2.2.2 德育客体 皓首穷经—追求功名27
- 2.2.3 德育过程 客体角度—知性停留27-28
- 2.2.4 德育过程 主体角度—效果显性28-29
- 2.3 德育功利化的危害29-32
- 2.3.1 个体知行不一29-30
- 2.3.2 社会虚伪成风30-32
- 2.3.3 国家政权风雨飘摇32
- 2.4 德育回归本质的修正32-37
- 2.4.1 哲学反思 玄学的兴起33-34
- 2.4.2 人才选拔制度转型34-35
- 2.4.3 德育脱离政治回归生活35-37
- 第三章 隋唐以后德育功利化的新表现及其理论反思37-51
- 3.1 隋唐以后德育功利化的新表现37-42
- 3.1.1 德育向工具方向的演化37-39
- 3.1.2 德育过程知识化39-41
- 3.1.3 德育目标显性化41-42
- 3.2 德育出现巨大危机42-45
- 3.2.1 德育与人格修养分离42-44
- 3.2.2 无用之才和利禄之徒涌现44-45
- 3.3 理论反思和德育外在环境的改变45-51
- 3.3.1 回归内心的理论救赎46-47
- 3.3.2 直面社会问题的理论纠偏47-49
- 3.3.3 社会剧变,德育功利化失去生存土壤49-51
- 第四章 德育功利化的现实挑战及应对之思考51-67
- 4.1 当前德育功利化的显著表现51-54
- 4.1.1 过分注重德育的政治功能51-52
- 4.1.2 过度追求德育的显性效果52-53
- 4.1.3 考试牵引下的纯粹知识教育53-54
- 4.2 当前德育功利化产生的根源54-58
- 4.2.1 德育内部根源 封闭、量化的德育评价方式54-56
- 4.2.2 社会根源 物质主义甚嚣尘上56-57
- 4.2.3 历史根源 德政合一的偏颇运用57-58
- 4.3 当前德育功利化的严重危害58-62
- 4.3.1 德育活力的下降58-59
- 4.3.2 个体创造性和人格的缺失59-61
- 4.3.3 道德建设之困局61-62
- 4.4 化解德育功利化危机的思考62-67
- 4.4.1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62-63
- 4.4.2 回归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63
- 4.4.3 选择生活化的德育内容63-65
- 4.4.4 采取情知并重的德育方法65-66
- 4.4.5 应用开放、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方式66-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王全文;刘国强;;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石泽健;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探析[J];广东教育;2005年11期
4 张志坤;;教育不能太功利[J];成才之路;2009年17期
5 袁永军;王广友;张子谦;李娜;杜磊;;简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及其克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2期
6 杨元业;;论人本化学校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龙佳解;儒学制度化的内在机理及其历史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吴小鸥;方成智;;大学生道德学习预期目标偏离及原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9 朱镜人;汤燕;;边沁功利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邹小华;;人格教养——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9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74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