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5:35

  本文关键词: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陶行知 师德理论 现代价值


【摘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当下,师德建设更是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师德建设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而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在此方面显然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探究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内在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挖掘和阐释陶行知师德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其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和价值,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且更能为师德建设的研究添砖加瓦。这是本论文选题的主旨所在。 论文共有五章,可分为四大部分。即绪论部分(第1章)、理论基础部分(第2章)、主体内容部分(第3、4、5章)及结束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论文绪论部分对陶行知师德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师德建设的高度阐述了研究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必要性。 其次,对陶行知师德理论进行了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分析了陶行知个人的教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清了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思想来源;并且从时代和国情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陶行知师德理论形成的思想逻辑。 再次,分析了陶行知师德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五个方面对陶行知师德理论进行了解读。阐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剖析了“人民第一爱满天下”的爱心精神;深入探讨了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总结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的创新精神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 最后,在对陶行知师德理论进行深入系统评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当代价值。一是陶行知师德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理论。二是借鉴陶行知师德理论,深化我国师德建设。
【关键词】:陶行知 师德理论 现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4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9-11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1-13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3-14
  • 2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14-19
  • 2.1 陶行知师德理论形成的背景14-15
  • 2.1.1 陶行知个人的教育背景14-15
  • 2.1.2 陶行知师德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15
  • 2.2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思想来源15-17
  • 2.2.1 中国古代的师德思想16
  • 2.2.2 西方国家的师德思想16-17
  • 2.3 陶行知师德理论形成的脉络梳理17-19
  • 2.3.1 结合国情坚定教育信念18
  • 2.3.2 立足时代进行教育探索18-19
  • 3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基本内容19-28
  • 3.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19-20
  • 3.1.1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抱负是奉献精神的动力19
  • 3.1.2 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奉献精神的源泉19-20
  • 3.2 “人民第一爱满天下”的爱心精神20-22
  • 3.2.1 “爱满天下”的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核心20-21
  • 3.2.2 身先士卒做学生行动的火车头21-22
  • 3.3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22-24
  • 3.3.1 教师要树立牢固的使命心和信仰心22-23
  • 3.3.2 教学相长在实践中求真23-24
  • 3.3.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自律精神24
  • 3.4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的创新精神24-25
  • 3.4.1 摒除传统教育弊端创新当今教育理念24-25
  • 3.4.2 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灵魂25
  • 3.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25-28
  • 3.5.1 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26
  • 3.5.2 培养教师间和谐精神促进共同进步26-28
  • 4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评析28-34
  • 4.1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历史继承性28-31
  • 4.1.1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批判性28-29
  • 4.1.2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创造性29-31
  • 4.2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基本特征31-34
  • 4.2.1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民族性31-32
  • 4.2.2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实践性32-34
  • 5 陶行知师德理论的现代价值34-38
  • 5.1 陶行知师德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理论34-35
  • 5.1.1 陶行知师德理论是紧扣国情的师德理论34-35
  • 5.1.2 陶行知师德理论是古为今用的师德理论35
  • 5.2 借鉴陶行知师德理论深化我国师德建设35-38
  • 5.2.1 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奠定师德建设的基础36
  • 5.2.2 借鉴陶行知师德理论开辟师德建设的新路36-38
  • 6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0-41
  • 致谢41-42
  • 附录 陶行知生平42-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江立忠;;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新形势下师德建设[J];成功(教育);2010年10期

3 张伦贤;;陶行知师德观的内涵及启示[J];中国德育;2011年08期

4 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2009年06期

5 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6 付燕妮;;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年03期

7 祁凤军;;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重视师德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J];考试周刊;2013年39期

8 吴金忠;;陶行知师德观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3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783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