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思想多元,矛盾凸显。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只有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才能更加有力、有效。近年来,围绕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安徽先后评出各类身边好人90多万人,其中1044人入列中国好人榜,总数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中国好人安徽多”的现象。“安徽好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模范群体,来自于普通群众,其善行义举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是社会大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因此其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本文从研究“安徽好人”现象入手,分析“安徽好人”大量涌现的原因,以及“安徽好人”产生的社会影响,总结梳理了“安徽好人”评选工作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安徽好人”评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对完善“安徽好人”评选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安徽好人”从个体到群体,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行为到社会风尚,从本质上看是好人个体的一种道德自觉、是好人群体的一种价值认同、是全社会的一种道德重塑。从宏观上说,第一离不开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离不开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离不开安徽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从微观上看,“安徽好人”的大量涌现,得益于安徽省文明办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程序和较为健全的工作机制,通过“人人推”的覆盖机制挖掘好人资源、“人人敬”的荣誉机制捧红好人明星、“人人赞”的宣传机制催生好人群像、“人人帮”的扶助机制实现好人好报、“人人学”的转化机制推动好人辈出。“安徽好人”从道德现象发展为社会现象,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第二,奠定安徽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第三,提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安徽样本。在总结这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好人”评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好人推评工作经验,提出完善“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好人 评选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1章 绪论6-13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10
- 1.3 研究内容10-11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11-12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12-13
- 第2章 “安徽好人”现象概述13-20
- 2.1 从“安徽好人”到“好人安徽”13-14
- 2.2 “安徽好人”的道德内蕴14-15
- 2.3 “安徽好人”产生的历史与现实背景15-17
- 2.4 “安徽好人”的社会影响17-20
- 第3章 “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的现状20-32
- 3.1 “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的内容20-24
- 3.2 “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的发展现状24-30
- 3.3 “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的特点30-32
- 第4章 “安徽好人”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2-38
- 4.1 好人评选流程行政主观倾向性明显32-33
- 4.2 好人评选的标准体系维度不够宽33-35
- 4.3 好人评选宣传推广效能发挥不全面35-36
- 4.4 好人评选动态跟踪机制尚未有效建立36-38
- 第5章 完善“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的对策38-43
- 5.1 树立以群众路线为基础的好人评选活动价值观38-39
- 5.2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好人评选标准和规范39-40
- 5.3 建立健全有效的好人评选活动宣传和推广体系40-41
- 5.4 不断完善整体化的好人评选动态跟踪机制41-43
- 结束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附录47-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统;;沧海桑田三十载 江淮巨变铸辉煌——改革开放30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概述[J];江淮;2008年12期
2 汪景宁;;安徽经济四问[J];江淮;2010年12期
3 李康;;安徽精神之我见[J];江淮;2012年06期
4 赵金宝;;数字见证辉煌——十六大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J];江淮;2012年09期
5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总目录[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汪建国;;安徽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6年03期
7 钟俊杰;风雨兼程 铸就辉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J];党史纵览;2002年11期
8 赵良庆;安徽经济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9 ;辉煌的成就 跨越的起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综述[J];江淮;2007年09期
10 沈葵;;安徽60年奋斗与发展的辉煌历程[J];党史纵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效昭;;寻求发展安徽经济之策的几点理性思考[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傲兰;;安徽应强化实施大开放战略[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红兵;;安徽:经济塌陷到崛起的路径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武云亮;刘坤;;现代服务业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良庆;;安徽经济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加快安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洪永平;;提高安徽历史文化影响力的思考[A];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3年
9 朱云鹃;;安徽区位经济优势分析[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平;;要把发展作为我省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代序言)——在“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过劲松 本报记者 姚自琦;安徽经济为何能逆势上扬?[N];安徽经济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晓琴;县域经济助力安徽经济稳增长[N];安徽经济报;2013年
3 本报评论员;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N];安徽日报;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耀;评《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论丛》[N];安徽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高卫民;谁在支撑安徽经济稳增长?[N];安徽经济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广鑫业;前三季度安徽经济运行中部领先[N];安徽经济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广鑫业;解析安徽经济“喜”与“忧”[N];安徽经济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晓琴 实习生 胡月;安徽经济转型成效继续显现[N];安徽经济报;2014年
9 省经济研究院 胡再生 夏兴萍 王娟;安徽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N];安徽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晓琴;透视“新常态”下的安徽经济[N];安徽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2 刘海涛;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D];苏州大学;2015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印萍;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2 吴慧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3 赵金阁;安徽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4 刘旭姣;传播学视野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孔军;近代安徽矿业地理初探(1840-1945)[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杜飞升;安徽上市公司CFO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刘梦琴;安徽竹枝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莹;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文坤;“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黄煦;安徽各地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85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78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