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历史审视

发布时间:2017-09-21 19:03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历史审视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 历史审视


【摘要】: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早期探索的集中体现,它重新点燃了中国现代化求索的希望,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然而,在早期现代化研究领域,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却被学者们忽视了。为此,本文立足于仅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历史史实,以世界历史的观点和现代化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形成、内涵及发展、嬗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与分析,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论文的第一部分,从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两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指出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不仅是马克思理论内在创新的需要,更是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现代化作为一种时代潮流的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特定内涵,着重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并论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的阶段,再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指向,同时阐明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历史缘由;第三部分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深刻的理论思考。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随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再加上这一构想本身的理论局限,导致中国共产党过早的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并对过渡时期的认识产生了巨大偏差,没能正确处理好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可见,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确保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 历史审视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D6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9-11
  • 0.1.1 选题目的9-10
  • 0.1.2 选题意义10-11
  • 0.1.2.1 理论意义10
  • 0.1.2.2 现实意义10-11
  • 0.2 研究现状11-14
  • 0.2.1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0.2.2 国外研究现状14
  • 0.3 研究方法、创新点14-16
  • 0.3.1 研究方法14-15
  • 0.3.2 创新点15-16
  • 1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形成的历史必然16-26
  • 1.1 概念16-19
  • 1.1.1 现代化的概念16-17
  • 1.1.2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17-19
  • 1.2 历史渊源19-22
  • 1.2.1 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独到见解19-20
  • 1.2.2 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敏锐洞悉20-21
  • 1.2.3 对中国现代化主题的深刻认识21-22
  • 1.3 实践依据22-26
  • 1.3.1 对中国特殊国情的准确把握23-24
  • 1.3.2 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认真思考24-25
  • 1.3.3 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经验总结25-26
  • 2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特定内涵26-38
  • 2.1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涵26-33
  • 2.1.1 经济现代化26-29
  • 2.1.2 政治现代化29-31
  • 2.1.3 文化现代化31-33
  • 2.2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途径33-38
  • 2.2.1 中国革命与现代化33-34
  • 2.2.2 “两步走”战略34-35
  • 2.2.3 不能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35-38
  • 3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理论思考38-48
  • 3.1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历史贡献38-40
  • 3.1.1 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38-39
  • 3.1.2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39-40
  • 3.2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现实启示40-43
  • 3.2.1 必须保证党对现代化的坚强领导40-41
  • 3.2.2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1-42
  • 3.2.3 充分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42-43
  • 3.3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嬗变及原因43-48
  • 3.3.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43-44
  • 3.3.2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终结44-45
  • 3.3.3 背离与放弃的原因分析45-48
  • 结束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胜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12期

2 王岚;张利辉;;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0年08期

3 沈沛;新民主主义革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896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896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