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在接触和学习该专业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可和内心的适切,并伴随着积极行为表现的一种知、情、意的动态移入过程和自我同一状态。作为我国高等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同不仅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还是影响学生、专业甚至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塑造灵魂的一个特色专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时代的呼唤而设立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着重要的理论和人才支持。因此,了解和研究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较多,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三所高校即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44名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及访谈内容的归纳,得到结果如下:1.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一般水平;2.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特点为:“211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好;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行为性专业认同较好;生源地为城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适切性专业认同较好;性别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影响不大;3.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有: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有转专业想法本科生的比率较高,且专业认同较低;缺乏专业认知而进行专业选择的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专业学习兴趣低及成绩较差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理科学生难以适应文科专业学习,专业认同较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专业认同不高,未体现模范带头作用;高学历父母对孩子的专业认同引导不够,专业认同不高;专业认同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大三学生专业认同最低。本研究以调研结果为依据,从专业认知及专业认知引导、专业选择自主权、针对重点人群的专业认同引导、专业地位及专业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素质差异入手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从专业认知、专业志愿选择、专业思想稳定性的培养、专业地位提升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提出了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认同 现状 培养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4;G64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绪论11-26
- (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11-14
- 1.研究背景11-12
- 2.研究意义12-13
- 3.研究目的13-14
- (二)核心概念14-18
- 1.认同14-16
- 2.专业认同16-17
-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17-18
- (三)文献综述18-23
- 1.国内研究现状18-22
- 2.国外研究现状22-23
- 3.目前研究的不足23
- (四)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3-24
- 1.本研究的思路23-24
- 2.本研究的方法24
- (五)本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24-26
- 1.本研究的重难点24-25
- 2.本研究的创新点25
-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25-26
- 二、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26-44
- (一)样本的总体分布情况26-27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27-29
-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一般水平27-28
-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中等得分人数最多28-29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特点29-32
- 1.“211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好29-30
- 2.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好30-31
- 3.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行为性专业认同较好31
- 4.生源地为城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适切性专业认同较好31-32
- 5.性别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影响不大32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32-41
- 1.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32-33
- 2.有转专业想法本科生的比率较高,且专业认同较低33-34
- 3.缺乏专业认知而进行专业选择的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34-35
- 4.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35
- 5.专业学习兴趣低及成绩较差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35-36
- 6.理科学生难以适应文科专业学习,专业认同较低36-37
- 7.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专业认同不高,未体现模范带头作用37-38
- 8.高学历父母对孩子的专业认同引导不够,专业认同不高38-39
- 9.专业认同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大三学生专业认同最低39-41
-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访谈结果41-44
- 1.访谈内容41
- 2.访谈结果41-44
- 三、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4-50
- (一)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及专业认知引导的不足44-46
- 1.高考前专业认知引导的缺乏44
- 2.父母对子女专业引导的缺乏44-45
- 3.高校渐进性专业认知引导的缺乏45
- 4.学生个人对专业认知的缺乏45-46
- (二)专业选择自主权的不足46-47
- 1.专业志愿选择存在“包办”现象46
- 2.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本科生占有相当比例46
- 3.转专业条件高名额少,阻碍了部分本科生重新进行专业选择46-47
- (三)针对重点人群专业认同引导的不足47-48
- 1.对专业认同较低本科生专业认同引导的不足47
- 2.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未发挥示范作用47-48
- (四)专业地位与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48-49
- 1.专业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影响48-49
- 2.专业学习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影响49
- (五)学生素质差异的影响49-50
- 四、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培养途径50-59
- (一)调整专业认知进行渐进式专业认知引导,提高专业认同50-52
- 1.加强高考前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培养50-51
- 2.重视父母对子女专业认知的引导51
- 3.深化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渐进式专业认知的引导51-52
- 4.调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模式52
- (二)改革专业选择制度发挥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提升专业认同52-53
-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减少专业“包办”52-53
- 2.入校后根据兴趣确定专业53
- 3.为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转专业机会53
- (三)通过专业思想稳定性的培养加强专业认同53-55
- 1.加强专业指导,提升专业认知54
- 2.培养专业兴趣,增强专业情感54
- 3.抓住重点人群强化专业意识54-55
-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地位打造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55-58
- 1.继续提高国家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视55-56
- 2.营造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环境56-58
- (五)提高学生素质,强化专业认同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65
- 致谢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蕾;;陕西省属公办独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及分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郭萍;;高职院校“说专业”活动解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王长华;;优化专业设置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J];乡音;2009年11期
4 王峥;孔婷婷;谭丽春;李家珠;;论专业设置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12期
5 李宏;徐文娜;;东北三省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6 陆颖;王晓;;咸阳市独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现状调查[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蒋毅;;高职院校新专业开发的冷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威;;从设置专业方向角度论民办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思路[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03期
9 薛涌;;“没用的专业”有用吗?[J];乡音;2012年07期
10 刘昌琴;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社会性[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走“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立足优势、特色取胜”的专业打造之路[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天平;;高校专业拓宽的原则探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姜大源;;关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理论思考[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利红;;强专业 重合作 铸品质[A];献给新中国60周年 全国教育管理优秀成果(下)[C];2009年
6 楚琼湘;;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策略分析[A];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2013年
7 唐文山;;积极调整农牧专业设置,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建华;;专业柔性化运作 课程菜单式配置 教学分层次实施[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焕波;;浅谈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实施规划方案[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翁国玲;;浅谈高职学院涉海专业设置[A];改革创新不停步,攻坚克难促发展——2013年“苏浙闽粤桂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顺 记者 李素敏;“北工”用专业调整叩开市场大门[N];盘锦日报;2007年
2 张晓晶;专业设置急功近利“热门”专业就业遇冷[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记者 李凯;越来越多大学生同抢一个“饭碗”[N];汕头日报;2006年
4 记者 赵雪;热门专业毕业生为何就业“受冷”[N];科技日报;2010年
5 ;冷冷热热话专业[N];光明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管理学专业是否应从本科目录中剔除[N];文汇报;2012年
7 缪志聪;高校从此有了专业设置自主权[N];江苏教育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赵婀娜 王恬 李永宁 郑轶 马龙;专业自设,高校如何自主?[N];人民日报;2012年
9 蒋廷玉 张宁;高校新专业将接受评估[N];新华日报;2012年
10 路平;调减专业能否促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市场经济下高校专业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2 丁永香;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刘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宏伟;新生转专业的有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晶晶;大学生跨专业考研的分析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海燕;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7 高蕾;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沈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市场化可行性的研究与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9 任志乾;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吴慰;我国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6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89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