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01 09:13

  本文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杜威 道德教育 高校德育


【摘要】:作为对“现代教育”探索的先驱,杜威成长于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对转型时期美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思索,适应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当前,我国也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高校德育思想及其教育模式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本文旨在借鉴同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杜威批判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为我国的高校德育提出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上,主张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门学科之中,不提倡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认为教育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取材;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要求用探究和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让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反省思维的形成。这些都为我国的高校德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在肯定其合理一面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批判地吸收。并试图从对他道德教育思想的全新解读之中,提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寻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 道德教育 高校德育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绪论9-15
  • 一、 研究的缘起9-10
  • 二、 研究的现状10-11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2-15
  • 第一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5-21
  • 第一节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5-17
  • 一、 美国社会生活的整体转型15-16
  • 二、 传统道德教育弊端的暴露16-17
  • 第二节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17-21
  • 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启发17-18
  • 二、 实用主义哲学与黑格尔辩证发展观的影响18-21
  • 第二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解析21-39
  • 第一节 以培养公民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目的论21-24
  • 一、 由“关于道德的概念”到“道德概念”21-22
  • 二、 培育民主主义社会的良好公民22-23
  • 三、 评析杜威道德教育目的论23-24
  • 第二节 以实践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内容论24-30
  • 一、 教育即生活24-25
  • 二、 教育即生长25-26
  • 三、 教育即改造26-29
  • 四、 透视杜威道德教育内容论29-30
  • 第三节 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方法论30-35
  • 一、 商量、讨论和探究30-31
  • 二、 理智方法的培养31-33
  • 三、 知与行的统一33-34
  • 四、 剖析杜威道德教育方法论34-35
  • 第四节 思辩的道德教育价值论35-39
  • 一、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35-36
  • 二、 善恶评价标准36
  • 三、 对杜威道德价值论的探究36-39
  • 第三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引发对高校德育的审视39-47
  • 第一节 高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矛盾现状39-41
  • 一、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39-40
  • 二、 知识与道德的矛盾40
  • 三、 经验与课程的矛盾40-41
  • 第二节 高校道德教育所表现的实践问题41-47
  • 一、 知与行得不到统一42-43
  • 二、 不能通过生活取材43-44
  • 三、 不能通过从做中学44-47
  • 第四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47-61
  • 第一节 回归现实:面对大学生实际需要构建“三生”德育导向47-52
  • 一、 对话生命:德育生存导向的构建47-48
  • 二、 面对社会:德育生成导向的构建48-50
  • 三、 立足生活:德育生活导向的构建50-52
  • 第二节 发展主体:注重德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52-56
  • 一、 树立双主体性的高校德育理念52-53
  • 二、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53-54
  • 三、 引导学生从学会生存、学会关怀到学会选择54-56
  • 第三节 走向生活:培养现代的良好公民56-61
  • 一、 通过集体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56-57
  • 二、 通过民主对话促进大学生反省思维的形成57-58
  • 三、 通过社区锻炼完成大学生现代公民的社会角色转换58-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9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成尚荣;;生活德育:人格教育的基础[J];中国德育;2011年08期

3 孙立成;;坚持行知职教模式 开展“三生”教育实践[J];中国德育;2011年08期

4 方胜林;;思行合一:美国小学行为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1年08期

5 周义萍;;杜威、威尔逊道德教育思想的比较及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8期

7 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J];人民教育;2004年Z1期

8 汪宗田;傅安洲;阮一帆;;德国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9 李显棠;段鑫星;;论社会实践对德育模式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10 邓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952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952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7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