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动词多义的内在结构特性
本文关键词:俄语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动词多义的内在结构特性
【摘要】:动词隐喻的语义衍生有一个认知、意义上的支点,这就是概念结构。隐喻概念结构是动词认知意义释放的源泉,也是其认知效应的归宿,它在认知机制的表释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俄语动词隐喻相关理论问题具体讨论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内涵及其与概念化、概念域转移的关联、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特征的非一一对应性、范畴化及认知张力,并主要从相似性喻底、认知凸显与链接入手对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认知运作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厘清对概念结构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俄语动词隐喻实质、隐喻机制及动词多义的内在结构。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动词隐喻 概念结构 隐喻机制 多义内在结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1BYY123) 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TD201201)阶段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3JJD740011)的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0-015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1.Centre for Russian Language,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China-Russia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Humanity Studies,Harbin 150080,China;2.Foreign Language Colleg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明;陈瑶;;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俞建梁;;论范畴构建的主体间性——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黄剑平;;也谈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熊学亮;认知语言学简述[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5 王红孝;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6 刘利民;;语言元范畴化与公孙龙语言哲学[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7 郎天万,蒋勇;概念结构对语义原子论和语义场理论的整合[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谭业升;;转喻的图式及其例示的语言差异——以英汉名词动用为例[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健;;方位词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5 向晓;廖光蓉;;旅游英语词语的动态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田灵枝;;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颜小娜;;“认知与隐喻”研究20年综述(1989—2008)[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宋斌斌;;“下”的语义认知[J];才智;2011年14期
10 闫铁煜;隐喻认知中的语义转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蔡有恒;;英汉垂直性空间隐喻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永峰;;体验认知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以CCTV和CNN索契冬奥会报道为例[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5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婷婷;英语动词语义中预设问题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毅琼;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旷章红;认知映射视角下的颜色隐喻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8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晨;人体词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陈伶俐;英语人体词词义演变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2 王勤学;《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3 赵一农;标记的相对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希杰;名词的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赵彦春,黄建华;英语感官动词模块性的语义分析——认知词典论对词库的描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张辉;论空间概念在语言知识建构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张辉,祝良;认知语言学概述[J];外语研究;1999年02期
8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9 江怡;;当代语言哲学研究: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10 王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归——兼谈体验哲学的超越性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2 张辉,孙明智;关于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一致性的问题[J];外语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谌莉文;;谈古训汉英口译的言效契合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04期
4 郭高攀;王宗英;熊宜春;;词级概念结构的认知理据与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姜媛媛;;英汉被动结构再研究——兼评《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8年11期
6 郭高攀;;认知理论视阈下的汉英词义转换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林晓娟;;搜寻类动词小句概念结构及其语法体系[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8 邹智勇;左向移位结构及其语用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2期
9 尚新;;概念整合与英语完成进行结构语法意义的创生[J];外语研究;2008年01期
10 田朝霞;;英语双及物小句研究——“信息”的递送[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国锋;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蓉;英语传递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语法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鲁艳辉;“V+Adv”结构的成分意义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97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09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