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概念化的隐喻机制
本文关键词:时间概念化的隐喻机制
【摘要】:隐喻是时间概念化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知时间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时间的测度性和拓扑性探索时间概念隐喻机制的思维操作过程,从时间的特性出发挖掘时间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不同的时间隐喻反映出时间认知的不同侧面,并在时间概念系统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_、引言 现为水平直线;时间作圆周运动,其运动轨迹呈环形曲线,运动方向表现为切线(斜线)。时间的这种一维性(线)更多是在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体验哲学的迅猛发展, 前概念层面,也即思维操作层面起作用,其概念结构为··时间时间概念的认知研究一跃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建兰;;俄汉语世界图景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模型[J];外语研究;2009年06期
2 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年01期
3 肖燕;;时间的特性与时间概念化的隐喻机制[J];译林(学术版);2012年01期
4 徐先玉;;对Lakoff & Johnson隐喻分类的思索[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1期
5 颜志科;;论隐喻与语言世界图景的建构[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3期
6 张志军;孙敏庆;;俄汉语“高/低(矮)”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瑜;吴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杨梅;;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认知对比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张娜娜;;俄语学界隐喻研究简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4 段卓贤;隐喻思维和语汇生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5 邓嵘,何吉;论事物命名的隐喻思维及其相对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6 黄海燕;;空间介词UP的认知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3期
7 刘甜;;时间系统中“前后”和“来去”的认知隐喻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刘丰;刘婷婷;;跨语言隐喻能力的培养——《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认知语言学视角[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9 俞建梁;黄和斌;;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述评[J];英语研究;2006年02期
10 姜晖;;概念隐喻理论:质疑与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新卫;俄语语言世界图景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阮秋茶(NGUYEN THUTRA);汉越语爱情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英平;;俄汉语“前、后”在时间域的表征错合[J];外语研究;2008年02期
2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3 吴国华,彭文钊;论语言世界图景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4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5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周榕;儿童时间隐喻能力发展趋势初探[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7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8 李善廷;;论隐喻的相似性[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1期
9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1期
10 李善廷;;论隐喻的意向性[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琪龙;试论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03期
2 王荣;桑标;;儿童社会关系概念结构的特点与发展[J];心理科学;2010年06期
3 梁文涛;凯斯中心概念结构理论的初步验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张积家;段新焕;;汉语常用颜色词的概念结构[J];心理学探新;2007年01期
5 邓云华;石毓智;;工具格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扩展[J];外语研究;2006年04期
6 胡妍妍;;对致使概念结构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9年19期
7 程琪龙;谓词概念结构探索[J];汕头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8 程琪龙;“概念结构”探索[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9 蒋勇;特别概念结构的借代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新焕;张积家;;汉语常用颜色词的概念结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郑航月;王亚同;;汉语概念的特征结构初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殷红伶;;“‘主语→宾语’提升”构式的概念结构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国锋;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蓉;英语传递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语法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柴能;语言中的概念窗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郑航月;汉语概念的特征结构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4 鲁艳辉;“V+Adv”结构的成分意义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16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21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