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4-01 14:20
  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外语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中俄合作铁路专业的俄语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大放光彩,它促使俄语教学课上课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提高了学习效果。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的实践出发,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7,7(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类型能更好地适用于语言教学

教学流程图,俄语语法,课堂


第6期李明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中的应用图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类型能更好地适用于语言教学。我们可以基于它们不同的类型特点和结构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选择适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笔者将从铁路专业俄语教学的实践出发,依托中俄合作办学的优势,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中的应用,将“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将教材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达到有效“混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俄语学习效果和语言应用能力。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俄合作铁路专业俄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一)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俄语语法的碎片化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法基础俄语语法是基础俄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于俄语初学者而言,很难熟练掌握,如名词和形容词的单复数6种格的变化、动词的变位、体的运用经常让学生混淆。因此,俄语教学运用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俄语语法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区别在于:第一,它将传统的教学过程倒置。课前,教师首先将下节课的学习内容,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之外开展独立的学习,记录自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再通过与教师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完全掌握所学内容。第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转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重视师生互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得到充分地体现。”[3]具体的俄语语法教学一般按照下图的流程进行(见图2)。图2翻转课堂俄语语法教学流程图77

示意图,转换模式,示意图


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易混淆语法点的理解。(二)通过个体转换模式实现俄语口语的差异化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语言上的个体差异,俄语口语能力的差异化往往在他们俄语学习的初期就会显露出来。这就需要俄语教学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是运用个体转换模式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个体转换是指在学习一门课程或科目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通过算法或由教师来制定的个性化的任务清单。”[4]从而学生可以自主把握学习节奏,自主选择学习路径(见图3)。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共准备A、B、C三个图3个体转换模式示意图难度等级的口语资料供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学,并规定三个难度等级所需完成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课前自学内容难度的差异将其分为三组,三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区域进行团队协作学习,围绕课前自学内容开展话题讨论。例如,在就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的话题进行讨论时,三组学生预习的口语材料都会包括五部分的内容,即узнатьовнешностикакого-либочеловека,высказатьсвоёпредложениеовозрастекакого-либо,описатьвнешностикакого-либочеловека,спроситьохарактерекакого-либочеловека,описатьхарактеракакого-либочеловека,都需要掌握句型у(кого)(что)。但是,根据口语材料难度的差异化,A层学生组可以拓展地学习一些课本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румяноелицо,твёрдыйхаракт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俄合作办学铁路专业俄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模式初探[J]. 李明宇.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2]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的多元化路径[J]. 石小岑.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1)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远程教育杂志. 2012(04)



本文编号:3113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113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