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俄汉比喻对比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角下的俄汉比喻对比
【摘要】: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比喻无论是在俄语还是在汉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汉语对比喻的研究很深入、细致。较之汉语,俄语对其研究显得很薄弱。俄汉语对比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历史和文化角度进行的。然而,认知心理因素对比喻的使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俄汉语会使用相同的比喻,因为人脑的工作模式是相同的。同时,两种语言中还会出现不同的使用,除了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外,中俄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因素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中我们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和民族性格角度探讨,为什么中俄民族在表达相同意思时会使用不同的喻体。
【关键词】:认知角度 比喻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5;H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第一章 俄汉语比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3-19
- 第一节 俄语比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3-15
- 第二节 汉语比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5-17
- 第三节 俄汉比喻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7-18
-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俄汉比喻喻体选择上的异同19-40
- 第一节 动物作喻体19-25
- 一、相同之处20
- 二、相异之处20-25
- 第二节 植物作喻体25-30
- 一、相同之处25-26
- 二、相异之处26-30
- 第三节 人体器官作喻体30-33
- 一、相同之处30-31
- 二、相异之处31-33
- 第四节 自然现象作喻体33-36
- 一、相同之处33-34
- 二、相异之处34-36
- 第五节 食物作喻体36-39
- 一、相同之处36-37
- 二、相异之处37-39
-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从认知角度看俄汉喻体的异同40-51
- 第一节 比喻的认知模式40-43
- 一、比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40-41
- 二、比喻的生成机制41-43
- 第二节 从俄汉民族认知方式看比喻喻体差异43-50
- 一、俄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44-47
- 二、俄汉民族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差异47-48
- 三、俄汉民族性格的差异48-50
- 本章小结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参考词典55-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红柳;董卉;;形象的比喻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年56期
2 乔雪宁;;从认知关联的角度浅析语用失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韩颖;;广告语中歧义的认知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张丽莉;;试论透过《圣经·新约》学习英语习语[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夏利亚;;转喻在古汉字造字表词方法中的运用例说——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J];中国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6 鲍尔吉·原野;;青春只有那么多[J];读者(原创版);2011年07期
7 ;锦上“填”花[J];人生十六七;2008年02期
8 无名;闫杰;尚建荣;石泽丰;;诗语情怀[J];涉世之初;2007年07期
9 朱婷;曹伟;;从修辞技巧赏析演讲《我有一个梦想》[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关伟;;论李煜以物喻愁词在北宋词家中的回响[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建国;;谈谈微观比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艾萍;;浅谈张爱玲小说中比喻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王中和;;比喻的思维发展轨迹[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肖模艳;;从认知角度看“高”词义变化——兼论隐喻构词[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谢英;;也说比喻的结构[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丽华;;中国地名中的比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闫景芳;;比喻类供材作文难哉[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8 赵家新;;《黄帝内经》比喻的文化内涵[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9 张明龙;;《资本论》与莎士比亚戏剧[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陆亚;;英汉复合名词命名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户晓辉;在比喻的密林中穿行[N];中国邮政报;2003年
2 史彤彪;法律的比喻[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泗阳县致远中学 刘成群;怎样分辨比喻与象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方礼豪;潮语中的比喻语[N];潮州日报;2008年
5 古清生;伍立杨:缀满比喻的生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方成;俗话的幽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教研室 雷动纯;比喻、文学、想像力[N];科学导报;2005年
8 肖志营;比喻 挑战 情感让你的品牌突出重围[N];中华新闻报;2006年
9 朱砂;杂文的比喻(下)[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10 高峰枫;莎士比亚“人生如舞台”的比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方配素;运动员人格构念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深;《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田兵;义项的区分与描写[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7 乔俊杰;李善《文选注》修辞训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周星;关于现代日语名词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胡丽珍;《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丽萍;认知视角下的俄汉比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杨艳;论《围城》的讽刺性[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江林森;《围城》比喻解读[D];河北大学;2004年
4 程洪涛;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比喻的理解与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任彤;《红楼梦》比喻辞格翻译对比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6 刘凤霞;论比喻构造词语的类型[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蕾;同义反复的认知语用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梁;非典型性语篇连贯的认知语言学诠释[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高翠雨;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学习者英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庆丽;认知视角中的隐喻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迪[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3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72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