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的启示
【摘要】: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偏误实例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从母语经验出发的认知过程——母语概念隐喻现象予以确认。进而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实例为例,通过对隐喻映射过程中源域词——母语的"过"与目标域词——日语的"怤ぎる"语义结构的意象图示分析,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发生的原因及其理论依据。其结果表明:"过"①义与"怤ぎる"①义是三意对一意的关系,认为"过"①义与"怤ぎる"①义相等是发生偏误的原因。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09BYY07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1.引言在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的偏误:(1)それは道路を怤ぎる(应改为“渡る”)?に、交通信号に注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ように必要なことだと思う。/我认为,过马路时必须注意交通信号是必要的。(王忻,2008)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具体偏误实例对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忻;;识解与中国日语学习者“态”范畴偏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4期
2 石常艳;杨艳;;地方高校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英语写作对比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邹先道;袁毅;;中国学生对“make+Obj.+Comp.”的过度依赖及其矫正[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邓海燕;刘燕;;湘方言地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李春风;刘元娟;;管窥英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理论(英文)[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6 段力;;小议汉日被动句差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7 杨系明;;我的教学行为反思[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1年Z5期
8 贾少宁;;粤方言入声韵尾对英语清塞音尾负迁移的实验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春面;现代汉语和越南语数量短语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芙娜;中国学生意大利语发音偏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慧敏;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偏误的实验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钊;韩国中小学生母语环境下“了”字习得的中介语分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5 陈翠珠;越南语语调对学习汉语语调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伟伟;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高职学生英语被动结构使用偏误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丽梅;论汉越词对越南人学习汉语词汇的词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罗翠贤;汉语介词“给”和越南语介词“Cho”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饶之琛;英语和日语母语者“也”的习得的个案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6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5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