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屈折形态表征中的“阻遏”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语屈折形态表征中的“阻遏”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阻遏”效应 跨通道启动范式 形态-语音特征
【摘要】:"阻遏"效应是非规则屈折词形态表征中所受到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普遍存在于屈折变化丰富的语言中。通过对日语母语者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跨通道启动范式词汇判别任务实验,本文证明:1)日语屈折词形态表征中普遍存在"阻遏"效应;2)日语本身的语音-形态非对称性以及输入方式的差异使二语学习者对高/低两种不同语音相似度词的"阻遏"效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3)在形态特征相似的条件下,音位分布频度高的接辞范式将对"阻遏"效应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东北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语屈折词形态表征机制研究”(14YJC74011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形态表征理论的日语动词形态教学法研究”(2013YB18) 刘胜湘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主要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研究”(11JZD046)资助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鹏朱虹日本东北大学包萨如拉1.引言在有关屈折词形态表征机制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在屈折词的形态处理中仅存在一种基于形态、语音及意义相似性的统筹性机制,屈折词的处理主要依靠基于联想记忆的分布式表征(distributedrepresentation)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鹂鹏;;易错的日语表现(2)[J];日语知识;2007年12期
2 马宪明;;关于日语中的「xけた表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3 杨银平;;网上资源在日语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4 郑伟;;论非标准音之日语颤音[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5 吕琳琳;;浅谈日语中的“三字熟语”[J];日语知识;2011年04期
6 陈振国;;「l遣い、心遣い、l配り、心配り」的用法与区别[J];日语知识;2012年08期
7 张升余;浅谈日语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8 李锦秀;谈谈目前影响日语的两大因素[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9 周英;初级阶段日语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10 ;日语托福——日本语能力测试考试概况[J];上海成人教育;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高红燕;;浅谈日语写作中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余丹阳;;关于非日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邹善军;颜冰;;日语接头辞「令」和汉语接头词“令”的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7 杨漪漪;;小议“どぅも”一词的汉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8 宋成华;;浅谈日语中常见同训异字词的区别[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唐画女;;浅谈日本方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秀平;日本动漫催热日语培训市场[N];北京商报;2008年
2 通讯员 吴起起;第四届日语竞赛在中南林科大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3 金姝;“育英杯”日语讲演比赛开赛[N];吉林日报;2008年
4 唐景莉;体验文化 增进友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波;日语“テイル”与汉语“在”“着”“了”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程欣;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郑艳茹;关于汉语方位词“上”对应的日语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丹;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作文词汇中所见的误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虹;日语的情意表达方式[D];武汉大学;2005年
6 罗雪琳;日语反语的认知与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陈茜;对福建日语学习者日语清/浊塞音的调查[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盖芳;日语道歉表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杨苗;关于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くけし」现象的考察[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刘宇;日语双重否定表达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58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5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