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思考动词与感情动词的“体”的特性
本文关键词:日语中思考动词与感情动词的“体”的特性
【摘要】:日本是个非常重视内心微妙变化的民族,因此,心理表达在日语中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动词作为心理表现的形式之一,占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的有关日语心理动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将其与“体”联系在一起论述的还不太多见。并且,与日语不同,中文中不存在根据“体”的不同动词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不善于把握事态的局面,经常出现“体”误用的情况。因此,为了能从理论的意义上得到认可,同时更加期望能够对中国人的日语教育作出贡献,本论文将对日语的心理动词的“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由序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主要以思考动词和感情的动词的“体”为重点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考察了心理动词的定义和分类。在此以工藤真由美的对心理动词的分类(思考动词,感情动词,知觉动词,感觉动词)作为参考,以思考动词和感情动词为重点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是本论。探讨思考动词与感情动词的“体”。首先,考察了对思考动词与阶段动词的共起关系。另外,从“体”的基本形式一完成相和继续相,也就是“ル”形和“ライル”形这两个时间表现形式着手,探讨了思考动词的“体”。然后,考察了根据使用助词的不同,感情动词的“体”的变化。对于感情动词句来说,助词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因此句子也呈现出不同的时间感觉。同时,对于“夕”形原本是过去式,但是一部分感情动词的“夕”形能表示说话人当时的感情这一现象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以“夕”形能否表示说话人当时的感情为依据,对感情动词进行了分类。最后,“ラアル”形是“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感情动词并不能用这种形式,在此对其原因进行了考察。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了思考动词和感情动词各自的“体”的特性,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敏;;日伪统治期间的南京市日语教育[J];钟山风雨;2008年04期
2 李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语视听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夏国锋;;日资企业员工日语研修教育之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8期
4 金艺兰;;探讨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5期
5 梁春;;关于日中两国大学日语教育的比较研究——从熊本县立大学和玉林师范学院的课程设计中考察新型日语教育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王晓梅;邢小敏;;贵州省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张蠡;;异文化理解和日语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期
8 田晓黎;;日语教育中日语影视作品应用现状微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6期
9 于振田;;浅析日语单元音与汉语相对应元音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5年02期
10 黄德诚;关于日语专业热[J];人才开发;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升远;周庆玲;;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孙玉洁;;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4 王静;;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词汇研究——关于《新编日语》(1-4册)[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耕;吴慧颖;;日本侵略者对台湾文化政策的演变及其恶果——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尹学义;;由一枝独秀到百花争妍——新中国的日汉双语辞书出版事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小芳;;简析台湾日据时期殖民教育下的文化冲突[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娟娟;;试论建构日本文化语言学的必要性——提倡建构新学科研究体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乃强;赴日留学与日语教育呈现新动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张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文化软实力解读之日语国际推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宋晖;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中国日语教育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学日语教育呈健康推进态势[N];大连日报;2008年
5 铁军;立体解读人教社《标日》品牌之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吴海涛;教材经典 文化津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钟鑫;中国人日语征文获奖作品结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陈丹;艰苦奋斗的中国学子[N];科技日报;2003年
9 见习记者 张萌 通讯员 曹春松;赴日务工近期“回暖”[N];嘉兴日报;2011年
10 李树义 杨毅周;揭开日本在台殖民教育真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彬;日语提示助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黎力;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吴钰;现代日语终助词的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出头理子;赴日留学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可英;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笈川幸司;关于日语发音指导的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R塳i庭;日本姙娗妐におけるフィラ0藭ⅳ工胙芯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R塳i庭;日本姙娗妐におけるフィラ0藭ⅳ工胙芯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琪;关于日语邀请表达方式的使用状况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琳;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上”和日语“上”的异同点[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7 张松仪;关于请求场面的日语中途省略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梁艳;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道歉用语的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慧;日语专业大学生邮件中的拒绝特征及日本人的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娟;关于日语采访对话中随声附和的语言表达形式[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1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21720.html